五代古墓随葬品图片

作者:殡葬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7 21:00: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中国最凄凉的皇陵,被判断为没价值,几年后成了农田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身份越是高贵的墓主人,古墓的陪葬物越是贵重。生前墓主人喜欢的金银首饰或是名贵的雕像都会随其入葬,而且古墓的布置也是因人而异,但是必定是宽敞华丽的,装饰必定体现一个人的高贵。就像是已经发现的秦始皇陵,目前都没有人敢去开采,作为史上一大重要人物,死后必定成为大家眼中钉。埋葬的环境必定机关重重,没有一定的把握碰不得。万一一片毒气就置人于死地了。有一个被考古学家发现的皇陵,由于被认为无考察意义,荒废掉了,那一片的村落就把这块土地耕田种地。皇陵成为一片农田。
  大家应该会产生好奇,从古至今,皇帝换了又换,皇陵肯定是特别多,为什么我们现在发展到的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让我们一起来算一下,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称帝11位,晋朝共设16位,五代十六国有78位,南北朝拥有59位,隋朝一共有3位,唐朝有22位,五代十国高达55位,宋朝有18位,金辽西夏也有35位……各个朝代的皇帝加起来都有五百位。有学者这么认为,先前的皇陵被后面朝代的人捣毁,或是进行挖掘,导致我们现在一无所获。
  最凄凉的古墓便是宋陵。由于宋朝的一项规定,古墓必须建立在荒山野岭的地方,为了让大家不那么眼红。建在荒山野岭,减少皇帝随葬品的数量,减少别人的挖掘。没想到后来存放在墓里的随葬品都被蒙古人和金人窃盗,留到现在的话仅剩几个石像,和空荡荡的洞穴,并没有多大的考察意义。所以考古学家已经判定此陵墓没有存在的价值,很多考古学家也不会选择再过来这里考察。而这片荒芜之地,耕作成农地,造福村民,雕像成为孩子嬉戏的场所~
  你好!
  
  依此看野坟,压根枉立设。肌体“不上班”,因此借助火。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老祖宗坟里挖出的陪葬品,看图片口大5.5cmg高2.8cm.看图片.是不是青花瓷啊,市场价值多少

  您的这两个“青花瓷酒杯”,是大开门的老的真品;完整地市场上一般喊价在500元左右;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最好是不要出手;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
  你好!
  
  清末青花瓷酒杯,真品,清末青花瓷存世量超大,价不高,楼下有出500的可折半卖给他,巨赚。
  
  如有疑问,请追问。
  是青花瓷 是清末德化窑的瓷器 价格比较低 属于普品
  市场价多少啊
  按我们河北唐山的市场价,2个也就是几十块。

请专家为之鉴别一下,这座古墓的年代和墓室物品价值。

  一、肯定不是汉墓,墓里刻有如此成熟楷体的字了,而且形制绝非汉墓,随葬品也绝非汉代遗物。单看墓里的字,可以肯定不会是汉晋或以前的墓葬了。
  二、有可能是唐代的墓葬,理由有:1.楼主所说的陶罐从图片上看应该是釉陶或者火候稍低的酱油瓷罐,像是唐代的(没过手,不敢说实了。贵州的材料也不熟悉)。2.宋墓一般没有或极少随葬品。3.明清一般无此等形制之大墓。
  最后,奉劝楼主一句,上报文物部门吧
  既然文物部门都看过了,还问什么?我推断的中晚唐时期属于对上限的一个推断,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者既然去过现场,必然会发现更多有利于断代的证据。你在百度上问到内行的可能性极其渺茫(我也不过是学历史的,对考古也算相近专业了,非相近专业的断代就更难了)。就算真遇到高手,不到现场也顶多提供上下限的推断。
  
  此墓多半是中晚唐富商的衣冠冢。
  
  1、青铜器不好断代,但是那个罐子的样式(质地看不出来,但如catoso所说,某亦认为并非普通陶器)某认为应该是双耳束口上釉粗瓷坛,这种样式唐代以前罕见。
  2、金饰的出现说明墓主家境富裕,式样随处可见,年代不好判断。
  3、墓门和墓室构造显示墓主应该是平民身份,没有作为贵族象征的龙虎纹饰。
  4、墓室正对侍女启门图,这种类型的壁画不早于魏晋时期,图像模糊不宜分辨,侍女服饰装束大类中唐。
  5、墓室文字为标准柳楷,可见在唐中期以后出现,墓主人为汉族或受汉族影响颇深的边疆富户。
  6、穹顶或为云贵特色,或为域外风情。
  7、未发现骨骼,而碳化层仅2-4mm,说明该墓为衣冠冢。
  另外,由于唐朝以前,云贵近乎未开发,罕有富户,富商豪贾何以在此留衣冠冢?唐中期以后,黔南有所开发,或有富商。况且唐朝以前商人地位低下。
  我对云南的情况不清楚,但从你描述墓葬中随葬品来看,你还比较在行,照片是05年拍的,是有好多人进去过吧?还是给博物馆或者文管会报告一下吧,墓里面的东西放在家里不好的。
  需要有壁画和青铜瓶的图片才能断代,因为少数民族的用具葬器和书画文化的个体差异太大,凭你几句话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来
  
  哪个金圈不是耳环,从墓葬的形制,墓内部结构,显然并不久远,从石刻浮雕和几个汉字看,应该是明清的墓,大型的石条和彩绘,没有墓志,可能不是朝廷命官,是个土豪或富贾,陶罐和铜壶应该不是下葬是新做的,而是作为古董陪葬的,出土文物很少,显然遭到了洗劫清代可能性较大
  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
  根据判断,此墓主人应该是汉朝时期,一般的地主富豪或者低品官员。
  此墓价值相对来说,比较高,至少有考古参考价值。
  但具体,因为谁也没看见,难以判断。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谁能介绍下各朝代墓室构造和布置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墓地风水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通州极乐园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
  难道你想....
  在中国古代,墓室的构造一般不外乎土筑、石构、木构和砖构几种。人们之所以用土、石、木、砖这些物质构筑墓室是因为它们较为普遍地存在。人们使用哪些材料来修筑墓室首先主要是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其次则是造墓时的工具、材料来源和人们的观念上的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构筑墓室的材料也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自然到人工,有一个不断递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在人类早期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限制,适用这种需要的自然是取材简单、建造方便、节力省时的土筑墓室了。土筑墓室因其简单易行,取材广泛、建造方便,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轻财力、物力、人力的负担,因而它一经产生就被广泛而又长期使用。它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在我国存在时间达八九千年之久。 石构墓室的起源也比较早,但它比起土筑墓室来则稍晚一点。石构墓室一经出现就广为流行,因为石块也是取之于大自然的一种普通物质材料,耐用既坚固又不腐蚀,是一种较好的自然天成的建筑材料。所以,世界许多民族都将它作为一种建筑坟墓的材料。但是,石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使用起来就有一个运输、加工、堆砌的问题,它还不能像土壤那样直接使用,运用它还得运用一定的人力,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除非在产石地区,一般的平民百姓是难以用上的,所以,石构墓室尽管许多地方都流行,但并不是说它是十分普及的。石构墓室在西汉时期已被修建得异常的规范和富丽堂皇了。从西汉中期开始,石构墓室开始由人工垒筑向人工就山开凿发展。但是由于它毕竟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多的还是上山采石,用以建造独立的石室墓,其中又以画像石墓最有特点。石墓尽管有许多好处,但由于它从开采石头、运输石料、加工石块、叠砌石壁等各项工作来看,所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是相当多的,建造起来并非易事,亦非平民右姓所建造得起的。所以到了东汉以后便日见减少。到东晋南朝时代,只有在云南、贵州等多石富的地区较流行外,全国其它地区已很少出现。 但是,由于石室墓确实稳固坚实,经久不腐,且结构宏伟,形象敦厚庄重,很适用于追求"不朽"、显示权威财富和妄图万世一系威仪天下的帝王修建陵墓;所以在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和官僚大地主仍然喜欢采用石料筑墓,即使不用石料筑墓也要在自己的墓地上采用石料来进行墓地建筑。 木构墓室起源于先秦时期流行于南方楚地的木椁墓,但是典型而又完善的木构墓室主要见于汉代。两汉时代流行的被称为"黄肠题凑"葬制的墓室就是极典型的木构墓室形制。"黄肠题凑"葬制起源于周代,至两汉时代最盛。它是一种专门为上层统治者死后而设置的特殊葬制。所谓"黄肠"系指墓葬所用的材料及其颜色(即柏木黄心);所谓"题凑"系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据史籍记载,这种葬制最初只被称为"题凑","黄肠题凑"的名称至汉代中期时才出现。采用"黄肠题凑"葬制的划定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其题凑木与椁壁板呈垂直方向垒砌于椁室四周,木头皆内向,所耗木材数量很多。所以,这种葬制只能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专利。由于木材易于腐朽和烧毁,加上造价昂贵,所以不但使用不广,而且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东汉时期作为象征意义出现了以石头代木材的"黄肠石墓"。这种"黄肠石墓"既可以看成为木构墓室的衍变,更可以将它看成在石构墓室的一种形式。 砖构墓室出现在战国时代,这比我国砖的烧造历史晚了几百年。到了西汉时代,砖构墓室在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并逐渐取代了土筑墓室而占主导地位,在此之后长盛不衰,且在结构上日益翻新求变,成为最富于变化也是最复杂的墓室。魏晋南北朝时期,砖构墓室相当的普遍,一些大型墓葬砌造复杂。这个时期还生产了专门为修建墓室而制造的墓砖,这些砖块上往往还带有文字,其内容包括造砖或造墓的帝王年号、时间、造砖者姓氏、官职等;说明这是砖室墓大发展时期。晚唐五代时期的砖构墓室又逐渐向仿木建筑发展。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仿木结构的砖室壁画墓。辽代的砖室墓平面一般成六角或八角形。 不论是哪种材料构筑的墓室,都需要较高的建造技术并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在墓室修造过程中人们必须考虑下面两种因素:一是必须符合人们"事死如生"的观念和要求,要极力模仿死者生前的居室结构、布置情况,要在有限的空间给墓主人提供在阴间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用品;二是必须具有一定的防潮、防压、防腐、防蛀和防虫兽啃咬、地表植物根基的穿透以及盗墓人的挖掘等各种能力。所以必需对墓室及其用料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 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创造:比如,在战国时的楚国墓葬的椁室四周常用木炭和青膏填实,以达密封防腐目的;有些墓葬在青膏泥填土中又加铺一层重石板,更增加了防盗的功能。搞压是建筑在地下的墓室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墓室的搞压能力,中国古代砖构墓室顶部往往砌成券顶、穹窿顶或拱顶。而六朝时的墓壁还往往向外拱,平面几成椭圆形。防水也是墓室尤其是建造在南方的划定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一些墓室在其四周挖了排水沟,沟内铺鹅卵石以利于水的渗排。有些墓室排水系统相当地科学完备,不但在墓室底部四壁沿边和墓底中部挖排水沟,在墓道下也挖了排水沟,与墓沟道相通,极利于排除墓内积水。南方由于阴雨天气较多,形成土壤湿润的特点,所以,修建排水沟就成为古代南方墓葬构造的一大特点。

近些年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墓葬,特别是美术考古和文化交流方面很重视的墓葬

  这个资料真的很多,比如2006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里面的马家源古墓就比较重要。是 很精美的战国古墓。给你一个网址,就能链接到这个古墓的介绍(有图片)http://www.gs.xinhuanet.com/ztbd/2007/2006kg/。此外还有:
  1.07年南方青铜文明的新发现——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
  2007年1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洲坳发掘了一座大型东周墓葬。这是一座带封土的土坑竖穴墓。
  
  墓内共埋葬有按一定顺序放置的棺木47具,首先下葬的为主棺,有棺有椁,位于墓坑东南角,正对墓道,下葬后单独堆成小冢。其余46具棺应是同时下葬的,棺木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其中28具保存基本完好。
  
  棺内普遍发现有随葬品,主要包括铜质小型工具、木质纺织工具及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有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等。截止目前,共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包括竹木器144件、青铜器30件、玉器13件、漆器12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属器5件、金器1件、纺织品300余件。此外,还发现了一批动、植物遗骸标本。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埋葬风格独具特点。出土的大量丝织品,种类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是研究中国纺织史和文化史的珍贵资料。有22具棺木保存有人类遗骸,对研究先秦时期南方地区的人类体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土遗物分析,该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青铜文化。这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存在一个具有发达的青铜文化的政治集团。
  
  2.07年北朝贵族的身后世界——河北磁县东魏皇族元祜墓:
  此墓位于磁县县城南面约9公里,墓葬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在墓室内西侧发现了已经完全朽坏的一棺一椁,棺内有一具人骨。棺椁以东分布有随葬的陶、瓷器和陶俑、模型明器、墓志等遗物。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总计190余件,其中有彩绘陶俑144件。
  
  在墓室中绘有壁画,由于顶部塌落,仅在四壁的部分得以保存。壁画虽然残缺,但其内容和格局基本明确。整个墓室的东、西、北壁均绘制出三柱结构的建筑,三柱之上有横梁,横梁上有人字拱,推测人字拱之上应为屋顶。
  
  在墓室入口的封门墙之下,出土了一盒青石墓志。根据墓志的记载可知,是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之墓。
  
  磁县北朝墓群东魏皇族元祜墓的发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根据出土墓志,明确了东魏皇宗陵的地域。这是磁县北朝墓群中仅见的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遗物组合清晰,保存状态良好,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等的珍贵资料。墓室内的壁画格局新颖,陶俑的雕塑技艺精湛。这些绘画、雕塑作品,反映了东魏时期的丧葬习俗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时期艺术风格的宝贵资料。
  
  3.07年北国古代先民的安魂之所——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
  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内蒙古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是大兴安岭南麓草甸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2006年和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玉)器及骨、蚌器等750余件。
  
  墓地分为南、北两区,皆呈条带状分布,间距近300米,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为东南——西北向,头向皆朝东南。
  
  随葬陶器有筒形罐、双耳壶、尊、钵、豆以及动物造型的壶等。最常见的组合是筒形罐和双耳壶或叠唇弧腹罐,绝大多数为夹细砂陶,极少见泥质陶。火候不高,胎质较薄,器形大多较规整。陶色多黄褐或褐色,有少量磨光黑陶,灰褐陶极少。常见条形附加堆纹,以及刻划或压印的复线三角纹和回形几何纹,还有少量网状细线纹和戳印纹,彩陶器有双耳壶、龟形壶等,多见黑彩几何纹或平行直线纹,压制或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细石器较规整,琢制精细,包括镞、石片、钻和刮削器。打制石器多为斧、锛、凿和磨盘、磨棒等。还发现大量玉器和松石饰品,如斧、锛、环、璜、管状珠、环形坠、片状坠等。骨器以石刃骨柄刀为主,还有少量锥、管。蚌器大多朽蚀,仅见少量环、珠等。
  
  该墓地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大量随葬品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色,但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小河沿文化的因素,个别陶器还与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极为相似。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是东北地区各种史前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它的发现对于构建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2006/00454891.html
  5.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
  http://www.huaxia.com/zt/whbl/06-013/591358.html
  6.新疆若羌罗布泊小河墓地
  http://www.sach.gov.cn/tabid/696/InfoID/12082/Default.aspx
  7.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121.htm
  8.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
  http://baike.baidu.com/view/774065.htm
  9.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52.htm
  10.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589066.htm
  好多呢。像秦公一号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