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的随葬品只有小玩意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08 19:00: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为什么李莲英的坟墓里只有头 身子呢如果是杀死 应该拿头啊拿身子干嘛

  1966年,有人砸开了相传就是李莲英真墓的古墓。走进墓里,人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人们发现,李莲英的墓极其考究,里面有很多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棺材完整无缺,里边一具尸身盖着被子躺在那里,然而在整个尸体部位只有一颗已经腐烂干净的拖着三尺长辫子的骷髅头,还有一双鞋底,此外都是空荡荡的,连一节指骨都没有找到。人们推测认为,既然李莲英墓里所有的宝物没有任何被盗的痕迹,并且从他1911年的死亡到1966年的掘墓,前后仅55年,尸骨怎么可能腐烂到“颗粒无存
  人们基本可以断言李莲英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至于他为什么被杀、在何处被杀、为何人所杀,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搜一下:为什么李莲英的坟墓里只有头 身子呢?如果是杀死 应该拿头啊?拿身子干嘛?

李莲英墓中的宝藏去哪了

  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不惜任何代价,动员数千民工。从周围百里外村庄收买了大量鸡蛋,完全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整个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共争辉?”诗中的“三宝”指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都传说北京有座郑和衣冠冢,李莲英对郑和无限崇仰,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郑和的墓前朝拜。李莲英生前安排埋葬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郑和齐名后世。
  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发现砸开,在墓中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其中的一颗钻石帽饰,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另外还有三件宝物: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但令人吃惊且奇怪的是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躯干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李莲英死后,民间还曾经传说,其家人在李莲英入葬后,为他安装了一个木质的生殖器,此说广为流传,但是真是假,也随着李莲英身体的不见踪影而永远得不到答案了,李莲英墓的谜团更为离奇。
  1966年,有人砸开了相传就是李莲英真墓的古墓。走进墓里,人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人们发现,李莲英的墓极其考究,里面有很多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棺材完整无缺,里边一具尸身盖着被子躺在那里,然而在整个尸体部位只有一颗已经腐烂干净的拖着三尺长辫子的骷髅头,还有一双鞋底,此外都是空荡荡的,连一节指骨都没有找到。人们推测认为,既然李莲英墓里所有的宝物没有任何被盗的痕迹,并且从他1911年的死亡到1966年的掘墓,前后仅55年,尸骨怎么可能腐烂到“颗粒无存
  人们基本可以断言李莲英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至于他为什么被杀、在何处被杀、为何人所杀,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李莲英死于何时葬在何处

  1911年3月4日死去,时年64岁。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以及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慈禧死后,李莲英再没了靠山,于是托辞年老体衰而出宫。1911年3月4日死去,时年64岁。这位昔日红极一时的李莲英,在他得势的年月里,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丧命在他的手上。他自己的下场如何?是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
  
  历史上对李莲英的死亡情况有较明确记载的是《清稗类钞·阉寺类》一书。该书记载说,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又受宠于隆裕太后。李莲英的后人也一再宣称:“我祖父是善终,享年六十四岁。”在《李莲英墓葬碑文》中也写道,李莲英“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正是据此,才有李莲英宣统三年(1911)病死的说法。
  
  但是世人对此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李莲英果真是病死的吗?要确定他的死亡之因,必须确定其墓葬情况。只要能找到李莲英真墓,就能对李莲英是否善终作一个结论。那么,李莲英到底葬在哪里呢?有人认为李莲英墓在北京海淀区恩济庄,民间还有传说认为李莲英墓是在清东陵慈禧墓旁,此外还有说其墓在永定门外大红门李家墓地。总之,众说纷纭。
  
  1966年,有人砸开了相传就是李莲英真墓的古墓。走进墓里,人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秘密。人们发现,李莲英的墓极其考究,里面有很多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棺材完整无缺,里边一具尸身盖着被子躺在那里,然而在整个尸体部位只有一颗已经腐烂干净的拖着三尺长辫子的骷髅头,还有一双鞋底,此外都是空荡荡的,连一节指骨都没有找到。人们推测认为,既然李莲英墓里所有的宝物没有任何被盗的痕迹,并且从他1911年的死亡到1966年的掘墓,前后仅55年,尸骨怎么可能腐烂到“颗粒无存”?
  
  李莲英墓的初见天日,使李莲英“得善终”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但是真相又到底如何呢?于是关于其死亡的原因又有了多种说法。在民间有“李莲英被人暗杀于河北、山东交界之处”的说法,但是说法也各异。也有人说李莲英是在回自己所住的南花园路上被人暗杀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李莲英被小德张所杀。小德张是隆裕的亲信,经常鼓动隆裕查办李莲英。至此,人们基本可以断言李莲英不得善终,死于非命。至于他为什么被杀、在何处被杀、为何人所杀,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摘自《家庭与生活报》
  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李莲英死时,得到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李莲英的坟墓早在30年前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佟洵,女,1945年6月生, 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院历史系。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从1984年开始,佟洵展开了对李莲英死因的调查。她发现,据现存史料记载,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这无疑与李莲英棺木中的景象是矛盾的。
  偶通州极乐园公墓然的一次,佟洵发现了史料中的一个疑点,随后她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可疑的地方。终于,佟洵做出了一个令社会哗然的推断,李莲英是被人害死的。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声不绝于耳……
  
  史料记载,李莲英的死因不明
  1984年7月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来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这位女士名叫佟洵,她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择的人物是清朝太监李莲英。
  对于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的生活状况,种种史料都有着几乎雷同的记载。那就是李莲英因病而终,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问题却在于,假
  如李莲英果真是寿终正寝,又该如何解释其墓中身首异处的现实呢?
  一天,当佟洵又一次读到李莲英的墓志铭时,发现其中一处模棱两可的表述:他的墓志铭用了一个陨字,陨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没有病死的含义。此外,佟洵还发现,虽然相关史料中都提到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对他的病因却只字未提。
  1985年,佟洵发表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文章中,不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以及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观点。但在学界,却有不同的声音。唐益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几乎翻阅了全部的清代太监档案。对于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断,但他认为,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唐益年眼中,机警圆滑的李莲英绝不可能是被宫中仇敌所杀。唐益年认为,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了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所以李莲英根本不可能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党人,等他临死出宫时,对于政事更没影响了,所以杀他没任何意义。同时唐益年还认为,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无论是李莲英的财富地位,还是他离宫后岁过甲子的年龄,都不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
  
  研究员称,李莲英被杀于后海
  争论没有结果,新的声音却再次出现。1990年,《纵横》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北京文史研究馆已故研究员颜仪民。他在文中不仅肯定了李莲英被人杀害,而且详细描述了李莲英被杀的细节:李莲英在出宫后,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之人是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的红人,九门提督———江朝宗。请帖中说,要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饭。面对这张非同一般的请帖,李莲英犹豫不定。权衡半天,李莲英最后决定:准时赴宴。不过,他万万没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后,其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身躯却不知下落。
  文中,作者字里行间中提到的两个人难逃干系,一位是请客人———江朝宗,另外一位则是太监小德张。小德张,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时的太监。因为得到隆裕皇太后宠爱,成为二品太监总管。颜仪民文中多次强调: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
  文章刊登后,李莲英被杀于后海的说法开始流行。但更大的争论也应声而起。有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按古代来说,行刺都是提着脑袋走,没有留下脑袋扛着身子走的,而且唐益年再次以史料为据,首先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任陕西汉中镇总兵,一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从陕西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的北京卫戍司令,李莲英死在宣统三年(1911年),这时江朝宗还远在几千里之外当总兵,怎么去杀李莲英呢?”
  同时,唐益年也对文中所讲的,小德张是李莲英死敌的说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张比李莲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莲英出宫后,隆裕皇后当上太后时才慢慢得势,而且小德张从入宫一直到他出宫,从来没在慈禧太后身边当过差,所以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利害冲突。”
  
  争论不休,李莲英之死谜底未解
  王道成,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对颜仪民的讲述也表示了异议。依照档案记载,江朝宗当时并不在京,那么李莲英是与江朝宗吃饭之后被杀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疑点。但是,颜仪民却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切他是亲耳听江朝宗之子江宝仓讲述的。
  颜仪民满姓叶赫颜扎,他在文中称,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而父亲毓泰曾经就是江朝宗的机要秘书。颜仪民说,正是两家这样的渊源,他和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成为了忘年交。而江宝仓对李莲英被害一事毫无顾忌,不仅向颜仪民讲述了后海的事发经过,甚至泄露了其中隐情:“李莲英被杀后,次日一大早,李莲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来禀报,江朝宗当时还故作镇静。”
  颜仪民认为,江朝宗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完全说明了他与李莲英在后海被杀有关。然而,这个证据也遇到了质疑。为了说明小德张和李莲英素有嫌怨,颜仪民在文中说,小德张曾奏请隆裕太后下令查办李莲英的财产。
  但王道成认为,“李莲英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他为什么还把300万两银子放在宫里?据《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就把他收藏在宫里的80万两金条抬到了住处,另外的亲属有100多人,他把财产按亲疏关系都分给他们,那么那些太监们怎么可能再来打他的主意?”
  这处例证也许有失严谨,那么是否影响整篇文章的真实性?由于颜仪民先生已于2003年时故去,所以已经无法听到他亲口讲述曾经的所见所闻,而94年前,发生在后海那惊险一幕的真实性,也只能等待继续考证。
  从1985年佟洵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至今,整整20年间,关于李莲英死因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后,李莲英之死的谜底或许有全部揭开的一天。
  
  另类说法
  
  李莲英死因的种种传说
  在民间,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多种说法。有传说,他死于革命党之手。因为李莲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时期。此外,有传言说李莲英被宫中的仇敌所害,也有人说他被杀死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
  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了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人费解。
  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从1984年开始,佟洵展开了对李莲英死因的调查。她发现,据现存史料记载,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这无疑与李莲英棺木中的景象是矛盾的。
  
  偶然的一次,佟洵发现了史料中的一个疑点,随后她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可疑的地方。终于,佟洵做出了一个令社会哗然的推断,李莲英是被人害死的。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声不绝于耳……
  
  史料记载,李莲英的死因不明
  
  1984年7月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来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借阅档案。这位女士名叫佟洵,她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择的人物是清朝太监李莲英。
  
  对于李莲英离开皇宫之后的生活状况,种种史料都有着几乎雷同的记载。那就是李莲英因病而终,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问题却在于,假
  如李莲英果真是寿终正寝,又该如何解释其墓中身首异处的现实呢?
  
  一天,当佟洵又一次读到李莲英的墓志铭时,发现其中一处模棱两可的表述:他的墓志铭用了一个陨字,陨就是死了的意思,但没有病死的含义。此外,佟洵还发现,虽然相关史料中都提到李莲英是因病而终,但对他的病因却只字未提。
  
  1985年,佟洵发表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文章中,不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以及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观点。但在学界,却有不同的声音。唐益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几乎翻阅了全部的清代太监档案。对于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断,但他认为,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唐益年眼中,机警圆滑的李莲英绝不可能是被宫中仇敌所杀。唐益年认为,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了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所以李莲英根本不可能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党人,等他临死出宫时,对于政事更没影响了,所以杀他没任何意义。同时唐益年还认为,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无论是李莲英的财富地位,还是他离宫后岁过甲子的年龄,都不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
  
  研究员称,李莲英被杀于后海
  
  争论没有结果,新的声音却再次出现。1990年,《纵横》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的文章。这篇文章出自北京文史研究馆已故研究员颜仪民。他在文中不仅肯定了李莲英被人杀害,而且详细描述了李莲英被杀的细节:李莲英在出宫后,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之人是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的红人,九门提督———江朝宗。请帖中说,要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饭。面对这张非同一般的请帖,李莲英犹豫不定。权衡半天,李莲英最后决定:准时赴宴。不过,他万万没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后,其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身躯却不知下落。
  
  文中,作者字里行间中提到的两个人难逃干系,一位是请客人———江朝宗,另外一位则是太监小德张。小德张,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时的太监。因为得到隆裕皇太后宠爱,成为二品太监总管。颜仪民文中多次强调: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
  
  文章刊登后,李莲英被杀于后海的说法开始流行。但更大的争论也应声而起。有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按古代来说,行刺都是提着脑袋走,没有留下脑袋扛着身子走的,而且唐益年再次以史料为据,首先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任陕西汉中镇总兵,一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从陕西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的北京卫戍司令,李莲英死在宣统三年(1911年),这时江朝宗还远在几千里之外当总兵,怎么去杀李莲英呢?”
  
  同时,唐益年也对文中所讲的,小德张是李莲英死敌的说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张比李莲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莲英出宫后,隆裕皇后当上太后时才慢慢得势,而且小德张从入宫一直到他出宫,从来没在慈禧太后身边当过差,所以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利害冲突。”
  
  争论不休,李莲英之死谜底未解
  
  王道成,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对颜仪民的讲述也表示了异议。依照档案记载,江朝宗当时并不在京,那么李莲英是与江朝宗吃饭之后被杀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疑点。但是,颜仪民却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切他是亲耳听江朝宗之子江宝仓讲述的。
  
  颜仪民满姓叶赫颜扎,他在文中称,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而父亲毓泰曾经就是江朝宗的机要秘书。颜仪民说,正是两家这样的渊源,他和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成为了忘年交。而江宝仓对李莲英被害一事毫无顾忌,不仅向颜仪民讲述了后海的事发经过,甚至泄露了其中隐情:“李莲英被杀后,次日一大早,李莲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来禀报,江朝宗当时还故作镇静。”
  
  颜仪民认为,江朝宗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完全说明了他与李莲英在后海被杀有关。然而,这个证据也遇到了质疑。为了说明小德张和李莲英素有嫌怨,颜仪民在文中说,小德张曾奏请隆裕太后下令查办李莲英的财产。
  
  但王道成认为,“李莲英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他为什么还把300万两银子放在宫里?据《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就把他收藏在宫里的80万两金条抬到了住处,另外的亲属有100多人,他把财产按亲疏关系都分给他们,那么那些太监们怎么可能再来打他的主意?”
  
  这处例证也许有失严谨,那么是否影响整篇文章的真实性?由于颜仪民先生已于2003年时故去,所以已经无法听到他亲口讲述曾经的所见所闻,而94年前,发生在后海那惊险一幕的真实性,也只能等待继续考证。
  
  从1985年佟洵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至今,整整20年间,关于李莲英死因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多年后,李莲英之死的谜底或许有全部揭开的一天。
  
  另类说法
  
  李莲英死因的种种传说
  
  在民间,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多种说法。有传说,他死于革命党之手。因为李莲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时期。此外,有传言说李莲英被宫中的仇敌所害,也有人说他被杀死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
  
  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了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人费解。
  
  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死于西苑的仪鸾殿。在办理慈禧太后的丧仪之后,离慈禧太后死日还不到一百天,李莲英就于宣统元年(1909)的二月初二日离开了皇宫,这时他在皇宫内已生活了五十多年。在他的墓志碑文中是这样说的:“及太上孝钦显皇后升遐,公之退志决矣。”由此可见,李莲英是主动提出离宫的。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为感谢他宫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可以带原薪六十两钱粮米退休,这个待遇在当时可以说在太监中是绝无仅有的。
  
  围绕李莲英出宫及身后各事,社会上又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自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以后,恐遭报复,而退居宫外,以保全自己的脑袋;也有人说,李莲英死后,宫中太监纷纷抢夺其遗产,隆裕太后下令查办,将其悉数充公,并用于宫中大兴土木,购置西式家具,等等。类似这样的传闻,一时非常盛行,这些诋毁多出自于一种感性的发泄而已。更奇的是还有人说,李莲英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出宫后就深居简出,怕人报复,但最终还是被人在后海附近暗杀,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暗示了这桩凶杀案与民国初年任步军统领的江朝宗有关。但仔细查阅江朝宗的档案履历,发现1911年3月李莲英死的时候,江朝宗还远在陕西汉中总兵任上,可见这些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李莲英出宫两年后,于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四日悄无声息病死在北京自己的寓所里,时年六十四岁。而此时绵延了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国,也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了。尽管如此,清宫里隆裕太后对这个一辈子为其当牛做马的忠顺奴才的死,还是十分伤悼,于是下令赐银千两,赏埋京西恩济庄太监茔地。
  
  李莲英死后的丧葬规格在清宫太监中也是最高的。他的坟墓,被允准建在恩济庄太监茔地中一个独立的院落里,前面有石柱桥及牌坊,牌坊横眉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院内东西侧各有亭子一座。由于是太监,不敢僭制,其墓顶用三合土(即糯米浆合沙土、黄土、白灰而成)建筑。他的墓碑是用汉白玉制成,高三点五米,宽一米许,其规格实为历朝太监无法比拟了。惟有一条,因为生前名声不好,那些名臣显官、文人清士难觅一人为其撰写墓志碑文,无奈只好由晚辈子侄代笔,来进行一番自我吹捧和美化。这也是传奇太监李莲英宠辱一生的最后缺憾了。
  
  作为一个太监,他的皇室奴仆身份和千百个同行一样,是无法更改的。他们一样有着苦难、屈辱的童年,有着残缺的身体和残缺的生活,一样享受不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所不同的是,由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信,李莲英的后半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正是在慈禧太后的庇荫下,他得到了宫内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然而也正是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惠顾,李莲英也和他的主子慈禧太后一样,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
  
  这就是太监李莲英传奇的宠辱一生。
  
  李莲英墓为何在海淀恩济庄?
  
  原来这墓地里有三百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
  
  恩济庄地处海淀区西八里庄以西,现在盖了不少小区,那条灯火辉煌的阜石西路被人们称为海鲜一条街。但如果问问巷子里的老住户们,他们大多都知道,这方圆几里曾是清朝太监的墓地。
  
  这恩济庄的名还是皇帝所赐的呢,清世宗雍正为解决太监死后的葬地,拨银万两修建了恩济庄太监坟。据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结果,恩济庄坟地所埋太监有两千七百余人。
  
  如果有幸遇到好事又懂点古的老人,他肯定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恩济庄的传说。恩济庄派出所斜后面有座小庙,那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关帝庙。知道为什么要在太监墓前面建一座关帝庙吗?因为太监们年老病死之后,都要去恩济庄“报到”,谁要是生前将积蓄投入恩济庄,就可从优为之收尸下葬,享受在关帝庙前停灵数日,由和尚咏经超度等待遇。原来这墓地里有300来块墓碑,现在建盖了很多小区,那些碑也不知都哪儿去了,上面还刻有墓志铭呢,据说都是皇家为他们树的。恩济庄只接待在皇宫、南府、景山和西苑效力的太监,那些在圆明园、颐和园效力的太监,死了以后,只能埋葬在颐和园以西,离青龙桥不远的一个叫槐树居的地方。
  
  恩济庄太监墓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李莲英的墓地了。民间传说,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不惜任何代价,动员数千民工。从周围百里外村庄收买了大量鸡蛋,完全要蛋白不要蛋黄,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整个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共争辉?”诗中的“三宝”指的就是“三宝太监”郑和。都传说北京有座郑和衣冠冢,李莲英对郑和无限崇仰,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郑和的墓前朝拜。李莲英生前安排埋葬此处的目的就是为了与郑和齐名后世。
  
  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造反派”们发现砸开,在墓中发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其中的一颗钻石帽饰,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戴的那颗还大,另外还有三件宝物:汉朝的青玉土浸剑、满黄浸玉镯,宋代的青玉褐浸环,都堪称无价。但令人吃惊且奇怪的是棺椁里只有一颗腐烂干净的骷髅头!头部以下的被子里空空荡荡,连一节小骨头也没有!李莲英的躯干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李莲英死后,民间还曾经传说,其家人在李莲英入葬后,为他安装了一个木质的生殖器,此说广为流传,但是真是假,也随着李莲英身体的不见踪影而永远得不到答案了,李莲英墓的谜团更为离奇。
  
  笔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访了当地几位老者,他们都说李莲英墓早没了,原来海淀区六一小学在李莲英墓址上,1993年六一小学迁走,在那里建起了21世纪寄宿学校,每个门都有保安,一般人是进不去的。
  
  不过从几位老者的描述中,对李莲英墓还是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墓外面有一圈虎皮石墙,进院门,有一座单孔石桥,一道牌坊。牌坊的横额上书“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左边书“阆苑风清”,右书“仙台缥缈”。再往前是碑亭,供主碑一块,过了碑亭,便是坟墓了,坟墓的后面是祠堂,院中空地多种松柏。
  
  墓室建筑很富丽,按当时的讲究,叫“两门王楦”,全用汉白玉建造而成。第一道门,门框上有一副对联:通幽向明昭千古,大中至正固千秋。第二道门的门框上也有一副对联:秉性惟真承眷厚,居身克谨得安心。
  
  两门相距不足一丈,构造基本相同,门后皆刻有石槽,当把石门关上时,一块巨石便滚落到石槽之中,使石门再无法开启,以防盗贼入内。第二道石门上边还有一个三寸多长的铁销,别在石缝之间。
  
  过了两道石门,便是墓室。墓室长一丈二尺,宽一丈,四周的墙壁全是用石头砌成,面上铺的全是汉白玉。由于人还未死,其中只有一架棺床,别无他物。棺床是停放棺材用,长约一丈,宽约四五尺,高约一尺,上面刻着六角形的花纹。在棺床的正中间,有一个圆孔,但没有打穿,圆孔四周,刻有弓水纹形的图案。
  
  在棺床下面有一口水井,棺床正中圆孔正对着井口中央,这是宫廷里埋葬的讲究,称为“金井玉葬”。
  
  听老人们讲,当时这种讲究有两个好处,一是说这种葬法象征着源远流长,自己的后代辈辈兴盛,人财两旺;另一种说法就是借井水和冷气,防止遗体腐烂。但作为太监,李莲英是够不上“金井玉葬”资格的,所以棺床中央那个本应打穿的孔没有打穿。即使这样,在中国历代的太监中,他的陵墓也算是一流的了。
  
  早年在恩济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5米,宽1米有余,铭曰: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内廷大总管李公墓志碑。很多人来此寻找过那碑,都没下落,但愿已被有关单位收藏保护了吧。
  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
  李莲英死时,得到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

李莲英陵墓谜团死后棺内为何只有头

  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被隆裕太后处死的,他死后隆裕太后还把他的巨额财产充了公。不过,朝廷杀李莲英应该是一个轰动一时的大事,不会没有文字的记载。还有人说李莲英一生大量受贿于朝廷内外官员,在慈禧面前呼风唤雨得罪了不少的人。再加上手中的巨额财产也实在是为众多的贪财之徒侧目以待,想夺为己有。于是,李莲英在离开皇宫后不久就被人给暗杀了。 甚至还有人说,李莲英是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被大盗给劫杀得,李莲英被大盗一刀就结果了。他的两个侍从急着逃走,便只捡了个头回来。现在葬在李莲英墓里的只有一个头颅,没有尸身。 据《清稗类钞》宦官类记载和李家的后人回忆:李莲英并不是死于非命,而是得病而死。记载中称:孝钦殂后,不意又为隆裕后所庇……殆其病卒,隆裕后特赏银两千两”。李莲英的墓志铭中也说李莲英“退居之时,年已衰老,公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日”。但李莲英到底是不是善终的呢? 李莲英墓在北京恩济庄太监墓地,李莲英在建坟时耗资巨大,据说建造坟墓时使用了大量的鸡蛋,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筑坟茔。有人曾对李莲英的“鸡蛋坟”吟诗一首:“马鬣封头鸡卵坟,黎民血泪染石灰。可叹莲公达显宦,焉与三宝共争辉?” 1966年的时候,人们曾经打开过李莲英的坟墓,人们确实在他的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珍宝,如象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宝珠,金子做的烟碟以及数不清的珍珠、翡翠、玛瑙等宝物。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他的棺材里除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外,没有尸身。从墓里的情况来看,李莲英似乎真的是被人杀了个身首异处而死的。 不过也有人说,有些太监的墓里面都是只有一个头,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很迷信,以为自己的残缺之身,是有辱祖宗容颜的事情。死后也没脸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死后只藏自己的头颅,而将身体舍弃。李莲英死后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这也不好说。
  刚刚进宫的时候,李莲英像其他的小太监一样被安排在奏事处当差。知道同治三年(1864年)李莲英才被调到慈禧居住的长春宫服役。不过他只是仍然不过是一个打杂的小太监,连品味也没有。此时在慈禧面前得宠的还是安得海,根本轮不上李莲英这个小太监。 后来安得海因为过于张扬,在南巡替慈禧置办龙衣的时候,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斩于山东。安德海死后的最初几年中李莲英也没有在慈禧面前得宠。 但是,李莲英为人乖巧圆滑,左右逢源,他工于心计,知道如何讨主子的欢心。很快便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莲英被赏戴六品顶戴。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又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光绪五年,李莲英被慈禧赏戴四品花翎,这已经是清朝祖制规定的赏于太监的最高的品位了。但是,由于李莲英实在是讨慈禧太后的欢心,光绪二十年,又被赏戴了二品顶戴花翎。李莲英就这样成为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但是,李莲英在慈禧走红之后,并没有像前一任权监安德海那么得志便猖狂。他还是像以前作小太监时候一样在主子面前老老实实的做人。无论是对宫外的王公大臣,还是对宫里的宫女太监。李莲英总是拿出一幅宽以待人的样子。正如他的墓志铭中所说,他做事“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李莲英的这些做法也为他在宫里宫外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慈禧太后也更加的喜欢他。 据说,有一次慈禧派他随醇亲王奕匡一块去检阅李鸿章办的北洋水师。李莲英避免招摇,自己出宫之前还特意摘下自己的二品顶戴,换上平民的装束。一路上他也避免同外官接触,而是老老实实的呆在醇亲王的车里。对醇亲王也是极其的恭敬,甚至还亲自给醇亲王打洗脚水。以至于回京之后,醇亲王一个劲的在慈禧太后面前说李莲英的好话。 李莲英不仅处事低调,而且还十分的细心缜密。就连历来看不起太监的维新派人士王照也说,李莲英穿着朴实,绝对不像一位得宠的大太监。
  2014,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