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米油随葬品是什么

作者:殡葬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3 08:00: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古代盗墓圈有哪些“黑话”

  中国礼教传统对墓葬一向是予以保护的,在秦朝就制定过保护墓葬的法律。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历朝历代的盗墓现象都屡禁不止。
  1928年民国政府调查孙殿英盗皇陵成员在清东陵前留影。
  
  为寻找贴身宝物,慈禧殓衣被剥掉。
  被曹操盗过的梁孝王墓室上方的古代盗洞,从山顶直通主墓室。
  盗墓,是见不得阳光的行当,民间叫“挖祖坟”,不只犯法,还悖人伦。所以,盗墓者在行盗时都有自己的一套联络暗语,亦即人们所说的黑话。黑话,又叫隐语、秘密语,俗称“切口”。语言的出现是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其第一功能是说了让别人明白。但黑话正好相反,外人听了往往是一头雾水。
  入土为安不仅是亲人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中国礼教传统对墓葬一向是予以保护的,在秦朝就制定过保护墓葬的法律。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历朝历代的盗墓现象都屡禁不止。为了获取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这些盗墓者丧尽天良,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说着别人听不懂的黑话……
  “支锅”“倒斗”“翻肉粽”
  在盗墓这个地下行业内,或许大家认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盗墓”,实际上圈内从来不说。
  过去,在陕西、山西等盗墓者中,最喜欢用“支锅”来代表盗墓。支锅本意是支砌灶台,早年人们外出谋生,做饭都是临时砌个三角形的台子,把锅放上,然后生火做饭,故谓“支锅”。后来“支锅”演变为成家过日子的开始,盗墓者借用为搭伙盗墓,倒是十分形象的。相对应的是,如果“锅支不起来”,则是盗墓不成,空手而返,也叫“走空”。
  在河南、苏北等地,盗墓者喜欢把盗墓叫“挖(刨)红薯”;南方盗墓者则把盗墓说成“翻肉粽”。与此语境差不多的是“翻咸鱼”,此黑话为过去北方盗墓者常用。为何把盗墓叫“翻肉粽”、“翻咸鱼”呢,这又与盗墓圈中对尸体的隐称有关。
  “倒斗”,是目前好多读者都知道的一句盗墓黑话,不少盗墓小说中的盗墓主角,不分天南地北,嘴上常挂这句话,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在过去,只有北京周边及东北,如沈阳这些地方的盗墓者才会这样说。所谓“斗”,即棺材。倒斗就是把棺材里的东西取出来,自然就是盗墓。
  “挖蘑菇”“大翻膛”
  民国年间,北京一带兵匪出身的盗墓者,常把盗墓说成“炸坟”。这个词汇的出现,与盗墓手段的创新,有直接关系。
  传统盗墓是用洛阳铲一类的取土工具挖掘,炸药在近现代军事活动中广泛使用后,盗墓贼留心了,也使用了,一炸一个大坑,棺材、随葬品瞬间就暴露出来,效率超高。盗墓时率先使用这种爆破手段的,应该是民国时的军阀盗墓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殿英。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便是“炸坟”。当时他担心爆破会弄出巨大声响,事先对外谎称要试验新式地雷。现代盗墓者又比孙殿英们聪明多了,技术更进步:将定向爆破、遥控爆破、膨胀爆破等多种先进的军事作战手段,统统运用到盗墓活动中。
  古代北京周边盗墓圈内的黑话特别多,“炸坟”仅是民国年间北京盗墓圈内的代表性语言之一,像“挖蘑菇”、“翻膛”、“扫仓”、“滤坑”才是北京及河北一带盗墓者常说的。“翻膛”是指在墓穴内挖掘,如果是“大翻膛”则是采用现代考古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直接从坟顶挖开,一挖到底;“滤坑”则指普通盗墓者盗掘被人盗过的墓坑时,所说的黑话。
  “刨古董”“刨栝蒌”
  古今盗墓者都不觉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在他们看来,盗墓与外出打工这类正常谋生、发财手段并无两样,在过去河南洛阳一带,盗墓的黑话叫“刨古董”,从中透露出的便是这种心态。
  “刨古董”出现于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更为流行。笔者近年在当地调查时,发现圈内至今仍在使用。这句黑话是这样来的:民国时人们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筑连接洛阳和开封的洛汴铁路(今陇海铁路一部分)通过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毁,随葬品扔得到处都是。起初也没有人要这些古董,民间认为不吉利,后来有古董商上门收购。能卖钱了,当地人一下子醒悟过来,纷纷带着工具上邙山刨古董卖。地面上刨不到了便开始挖坟,渐渐地,“刨古董”成了当地盗墓的代名词。另有说法,“刨古董”一说源于当地人的“刨栝蒌”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洪帮中的盗墓黑话叫“驾枯票”。黑社会把抓扣人质行为称为“绑票”,这是对活人而言,笔者推测“驾(架)枯票”一说可能由此而来,“枯票”应该代指死尸。
  盗墓是不得人心的,所以老百姓把盗墓说成“抢阴宅”,这说法后来也成了一句江湖黑话。
  “咸鱼”堪称“东方木乃伊”
  在圈内,不只盗墓行为本身说黑话,其他相关的也都有相应的隐语,譬如对尸体的称呼就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种“咸鱼”的说法,在古代盗墓圈内很流行。
  盗墓者嘴里的“咸鱼”,是指盗墓时遇到的未腐尸身。自古到今,人们为了鱼能长时间地食用,常会将鱼用盐腌渍一下,以保证不腐坏。盗墓者为何会将尸体说成“咸鱼”,可能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尸体防腐风俗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运用“腌咸鱼原理”处理尸体的现象。在公元十世纪,辽国人死后不论多远都要运回家乡安葬。辽国在东北地区,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猎、捕鱼为生,喜欢腌制咸鱼咸肉。为让尸体不腐坏,他们从腌渍中得到启发,在处理尸体时也如此这般:先剖开肚皮,去除内脏,沥去水分,然后使用加了香料的大盐腌透,制成“咸尸”。此即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一书中所记载的:“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
  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处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而不是腌鱼,叫“做羓”。此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做出来的“羓”,相当于汉人家做的腊肉。这般处理过的尸体,因尸主生前的等级差别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尸体叫“帝羓”。
  “帝羓”与古埃及“木乃伊”一样有名,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木乃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羓”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尸体。大同元年(947年),亲率辽军攻打北宋的辽太宗,突发疾病死于今河北栾城。当时正是热天,随从便将他的尸体“腌咸鱼”了。
  与“咸鱼”一样有名的黑话,是“肉粽子”。
  粽子包扎裹紧的做法,与人们处理尸体十分相似。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送老衣,包裹好,有时还用麻绳捆扎,与包粽子相仿。这么一说,将尸体说成“肉粽子”、盗墓说成“翻肉粽”,便很好理解了吧。
  “洞子”有水火之分
  在盗墓圈内,除了不将盗墓说成“盗墓”外,也不直接说“墓”。
  “墓”是人类安置遗体的场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有“坟”、“茔”、“丘”、“冢”、“陵”、“寝”等十多种叫法。在盗墓江湖上,表示“墓”的江湖语言也是五花八门土匪出身的盗墓者称墓为“乱点子”,或“钉子”;偷鸡贼出身的盗墓者则将墓称为“冢子”。类似的还有“堆子”、“蘑菇”、“墩子”、“坑”、“洞”等。
  “洞”这个说法有讲究,它是过去湖南长沙一带土夫子(盗墓者)常说的,又称“洞子”。洞子有“水洞子”和“火洞子”之分,火洞子指保存完好、未被盗过的古代木椁墓,因墓内会喷出不明可燃气体,故而得名。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是一座“火洞子”,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不腐女尸。
  水洞子则是密封不好、积满水的古墓。水洞子随葬品保存情况较差,盗出的古物一般质量都不是太好。火洞子盗出的东西正好相反,品相上佳。但不论是水洞子,还是火洞子,挖掘时都要小心一点,水洞子水太深,不慎落入后可能被溺毙;火洞子极易出火把人烧死,最轻也会被灼伤,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反盗墓手段之一伏火。
  弄死同伙叫“活种”
  盗墓的最主要动机是获取随葬宝物,向死人“借钱花”,对这些被盗出的东西,圈内同样有说法。由于盗墓者与文物贩子接触较多,许多隐语和古玩行的行话相通。如将金子说成“地鼠”、银子说成“地龙”、铜钱说成“地蛇”,等等。
  盗出来的随葬品都是赃物,古代古玩行里称之为“老鼠货”。盗墓者当然不会这么说,一般称为“水头”。民国时北平盗墓者称之为“出土货”,琉璃厂古玩行老板一听来人这么说,便心领神会,知道这是从墓里刚盗出来的。这样的货,又称“生坑货”。
  十个盗墓贼十个贪财,所以私匿赃物的现象在盗墓圈屡见不鲜,圈内黑话管这一行为叫“吃私”。吃私与土匪圈内“吃黑”是一回事,是严厉制裁和禁止的。古代盗墓圈内有很多可怕的行规,处理吃私者便令人恐惧。吃私若被同伙发现了,下场都会很惨,通常是被弄死。
  民国时,北平盗墓圈内处理吃私的办法,是让他“成地仙”,这也是圈内黑话,意思是活埋。如果想独吞宝物,而把同伙弄死在盗洞内或墓穴里,黑话则叫“活种”。
  

古印度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古印度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习俗,当人们认为自己要死时,如年老病重,甚至在一切如意但为了怕将来的不幸时,他们都会自焚,以求早登极乐。人们把死当做一件幸福的事,认为“死只不过是从一个不愉快的伙伴即身体的纠缠之下得到了解脱”。有这样一段故事说,亚历山大离开印度时,劝说印度的智者卡兰那斯去波斯。卡兰那斯到了波斯但却因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而一天天消瘦下来,但他坚决拒绝治疗,最后他下定决心要自焚,任凭亚历山大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于是,亚历山大只好按卡兰那斯的要求准备火堆,并安排子一个仪仗队。自焚那天,卡兰那斯头戴印度式花环,在万人注目下从容地登上柴堆。当柴堆点火时,按照事先的安排,喇叭吹响,军人呐喊,以向死者致敬。
  在古印度文明中,还存在另一种较为文明的丧葬习俗——土葬。在哈拉巴古城发掘时,发现了个人墓葬和家族墓葬。这些墓葬为我们研究古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根据考古发掘,个人墓葬的往往是较为上层的人物,棺材也很讲究,是用当地珍贵的青龙木和雪松制成。而普通老百姓则一般葬于公墓。古印度人相信,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墓地就是死者另一种生活的地方。几乎在所有墓葬中都有随葬品,根据生前地位的高低,决定随葬品的多少。在随葬品中,有天青石、玉髓或铜珠等装饰品。
  在哈拉巴文明时期,墓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的,挖得比较深。在出土的男性随葬品中,有日常用的各种陶器,估计当时里面盛满了水和酒,准备给死者享用;而女性随葬品中,则少不了首饰、镜子等美容用品。
  在哈拉巴文明衰落后的几千年中,这种习俗仍在延续。1978年,乌兹别克考古学家维克多·萨里尔尼第在阿富汗的泰里尔·泰普发现了七座墓葬。经过考证,年代为公元1世纪左右,当时这里由印度的贵霜王朝所统治。每座墓中都有一口无盖的木棺、一具骷髅和大量的金匾、珠宝及其他随葬品。在一个女性墓中还发现一顶可折叠的王冠,由此推断,此墓的主人地位很高,可能是王妃之类的人物。
  有祭礼图像的印章

妇好墓出土的主要文物有哪些

  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
  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大铜钺是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状似觚,通体以双线阴刻繁缛精细的饕餮、夔龙、鸟等图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镶嵌绿松石,图案周围刻以细纤的"回"纹作为衬托。杯的一侧安以鸟、夔龙图案的鋬(提梁),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镶嵌绿松石。另一件象牙带流虎鋬杯,高42cm,直径10.6~11.2cm,壁厚 0.9cm,是现存历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朱乃诚介绍,妇好墓南北长不足6米,东西宽4米,深7米半,属于竖穴土坑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其中400多件青铜器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中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其中铸“妇好”铭文的有百余件,一些珍贵文物都是首次问世。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谢谢望采纳,不够可以追问!

西周时期人死后怎么下葬陪葬是啥

  展开全部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 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 ﹐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在南方地区﹐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见彩图 铜贮贝器(西汉) ﹑ 漆盒 ﹑ 漆盘 ﹑ 漆匜 ﹑ 漆 ﹑ 漆盘 ﹑ 漆案和杯盘 ﹑ 釉陶鼎 ﹑ 釉陶楼阁 ﹑ 彩绘陶壶 ﹑ 陶船 )。
  在汉代极乐园公墓﹐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除个别例外﹐已经见不到人殉。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终止。作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统治阶级的墓中。
  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东汉时盛行在墓前建石阙﹐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还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
  陕西省临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国第1个帝陵。陵园平面成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坟丘在陵园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园的北部设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例。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极乐园公墓产权 “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其位置在陵园的中央。陵园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筑围墙﹐每面开一“司马门”﹐门外立双阙。汉承秦制﹐在陵园设寝殿。汉代帝後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规模较帝陵为小。以惠帝时在长陵建原庙为起始﹐西汉诸陵都在陵园附近建庙。东汉的帝陵﹐从明帝的显节陵开始﹐陵园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并在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从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都不再建庙(见秦汉墓葬)。
  关于陪葬品下葬用品全套这个说法比较难统一,毕竟每个地区的安葬习俗都不一样;一般这个陪葬品可以摆放的有:安放一些如塑料的元宝之类的,北方地区流行放4个元宝7个铜钱到墓穴里,元宝又分二金二银,摆放于墓穴四个角,寓意四角压财,7个铜钱以北斗七星钱摆放于骨灰盒底部。
  或摆放一些很少的石狮或玉器制品,这类物品是不会变质的;不过最好是你可以摆放一款根据先人的八字五行情况定制适宜的风水吉祥物作为陪葬品下葬,可以为阴宅镇墓,也可以为后人来带好的阴宅运势,保家护宅的。这建议你到无相铜炉官网定制无相吉祥风水物摆放为好。还有,祭拜时切忌使用化学香或者劣质香等危害香,这样有损阴德的。这个你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制好点的天然香祭拜为好。
  还有,以下这个地方安葬墓地为佳,地有十富:
  一富明堂高大,二富宾主相迎,三富降龙伏虎,四富朱雀悬钟,五富五山耸秀,
  六富四水归朝,七富山山转脚,八富岭正圆丰,九富龙高虎抱,十富水口重重。
  展开全部
  
  
  穷的裹麻布袋,富的金银首饰。现在挖掘不到的都是穷人,可以挖掘到的都是富人,如海昏侯

随葬品有哪些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然而“人死如灯灭”的事实,对人们意识的渐变是明显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为黄土,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人们称这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冥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的,另一类是象征物。实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盘碗、衣帽、被褥、床桌、车马、书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宝盆和摇钱树。摇钱树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树是铜制的,植于陶质的的座上。铜树枝叶上铸有神话传说人物和吉祥图像,枝上挂有铜钱,树下还有用竹竿打钱的小人。后世的摇钱树多以木、锡箔纸等制成,形似树木。聚宝盆是在一个基座止竖立一个椭圆形的盆,装饰华丽。
  摇钱树有用不完的钱,聚宝盆有使不完的东西,要什么有什殡葬新闻么,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好的物品。现代,农村、城镇送葬的明器追赶潮流,花样翻新,有彩电、冰箱、收录机、摩托车等。有的还为死者准备了城市户口本、医疗证、工作证,让死者在另一世界里农转非、工转干,享受相应待遇。
  又称殉葬品,通常人们会把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是殉葬品的基本由来。如:逝者生前穿过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