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字形古墓随葬品都放在哪里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09 09: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古代墓葬规矩以及墓葬形式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极乐园公墓价格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于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余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余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余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余件,另有海贝近 7000枚(见彩图)。由此可以想见,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盗掘,其随葬品应达到更为惊人的程度。
  
  …………
  …………

各个年代的墓的形式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较小,只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包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铺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墓室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木椁地宫: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河南安阳侯家庄的一座商代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将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西汉墓棺椁形式墓葬——轪侯利苍妻墓即属此类。棺中女尸完好如初,厢内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草药、印件等1000 余件。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椁地宫高峰。黄肠是指柏木黄芯即榫头用柏木芯;题凑是指椁室的构筑形式,榫铆结构前身,方木交叉构筑,榫头后无现实建筑意义,成为礼仪象征,即为“题”,“凑”为构筑形式。至汉时,榫头已脱离椁木,在椁室周围堆放,成为“题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根据文献记载,这种葬制至迟在战国时已经出现,目前所知发现年代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凤翔秦雍城秦景公1号大墓出土,此外还发现西汉早期、中期、晚期的黄肠题凑。其中西汉中期的北京大葆台汉墓1号墓,是用15000多根柏木椽叠垒成的宏大题凑,高达3米,直抵墓室顶部,其内设有回廊及前后室,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第二种砖石地宫: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西汉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在不断发展。 第三种土洞地宫: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秦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宫。
  
  千奇百怪的墓葬形式
  树葬亦称“露天葬”。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葬俗。其葬法是将死者尸体或殓放尸体的棺木置于深山或野外几棵树作桩搭成的平台上,使尸体自然腐烂。认为这样死者受到风吹雨打,日月照射,可以化为天上的星辰,为后人带来希望和光明。鄂伦春族树葬后对尸骨便不再过问,而赫哲族过二三年尸体腐化后,家属取骨,装入鹿皮袋,再行土葬。孩子死后,则用桦树皮包扎尸体,置于树叉上。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在地下怕灵魂出不来,影响生育。
  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葬俗。瑶家俗信婴儿死后,将回到花婆神(护童神)处二次投胎,尸体如不速朽,就无法转世,故用破布、树皮裹尸,置之筐中,挂于树上,进行树葬。
  达斡尔族葬俗:多用树葬方式处理患天花、麻疹而夭折的婴儿。
  汉族部分地区葬俗。常用以葬死婴,以席裹尸,挂于树上。
  天葬
  
  天葬亦可谓之“鸟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
  悬棺葬
  
  悬棺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古老墓葬形式,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之上为特征。除中国外,印支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地均有发现。
  崖墓葬
  
  崖墓葬就是在崖穴洞窟中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一般选择在江河沿岸山腰或山足下的断崖上,依石向内造出墓道和墓室。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汉等民族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
  塔葬
  
  塔葬随佛教的传人而兴起,指佛门高僧坐化圆寂后,将骨灰或尸体经过处理后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的一种佛教独有的墓葬形式。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953064
  好看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商代墓葬的摆向是什么方向

  公元前17世纪,成汤灭夏,中国历史进入商代,至前11世纪帝辛失国,历时500余年。在商王朝统治区域内及各方国均发现大量墓葬,经科学发掘的目前已达数千座。这些发现为研究商墓的分期、葬俗,商代社会生活、阶级关系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殷墟18号墓发掘现场 分期与分布商代墓葬可分为早、中、晚3期,偃师二里头遗址上层、郑州二里冈和安阳殷墟的墓葬,分别是各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商代早期墓葬除偃师二里头外,在洛阳东干沟,郑州上街、洛达庙,陕县七里铺,夏县东下冯等地都有发现,总数超过百座,但以二里头的数量最多。商代中期墓葬在郑州商城、辉县琉璃阁(见琉璃阁商墓)、藁城台西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均有发现,数量也不下一、二百座。商代晚期墓葬在河南辉县、罗山,河北邢台,山东益都,极乐园公墓山西石楼,江西清江等数十个地点都有发现,而以安阳殷墟数量最多,总数不下1800座。 形制与葬俗各地的商代墓葬,绝大多数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木质的棺或棺椁为葬具,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一般都有随葬品。大、中型墓多用青铜礼器、玉器、货贝等随葬,小型墓则用陶器和货贝。中、晚期墓中殉人(狗)和人祭之风大盛。墓底多有腰坑。 已发现的早商墓葬多为长2米、宽不足1米的小型墓,随葬的陶器少则1件,多则20余件。中型墓棺椁齐备,都已被盗,有的墓中仍残留有铜爵、铜戈、铜戚和玉钺、玉戈等。商代中期墓葬与早商墓葬基本一致,但中型墓发现较多,一般都有青铜礼器和兵器等随葬,随葬礼器数量3~7件不等,有的还有殉人。晚商墓葬中有商王陵寝,也有中小贵族墓,还有大量平民小墓。侯家庄商王陵区占地10余万平方米,已发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个祭祀坑。妇好墓所在的小屯村西北地可能是又一处王室墓地。孝民屯南的殷墟西区和大司空村及后冈附近则发现了晚商时期的族墓地。此外,在罗山蟒张后李、藁城台西、益都苏埠屯等地,也发现了方国或地方贵族的墓地。 商代晚期墓中带墓道的大墓,依形制和墓道数量又可分为□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3种:①□字形大墓,在安阳侯家庄王陵区发现8座,益都苏埠屯发现2座(见苏埠屯商墓)。墓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墓道,墓道多呈斜坡状,一般以南墓道最长。这些墓中,有的墓室与椁室也作□字形;有的墓室和椁室呈方形;有的墓室作长方形或方形,椁室为□字形。墓中有为数可观的殉人和人牲,少数殉死者且有木棺和随葬品,大概是墓主人的亲信和姬妾。这些大墓都已被盗,但仍出有青铜、白陶、玉器、金叶等各种劫余的随葬品,有的还是罕见的珍品。②中字形墓。在墓室南北两端各有一条墓道。在安阳殷墟发现7座,辉县琉璃阁发现1座。这种墓也有人殉、人牲和马坑等。殉人中有的也有木棺和随葬品。这些大墓的随葬品有铜礼器、兵器、工具、玉石器和白陶等。③甲字形墓。多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条墓道,这种墓葬在殷墟发现7座,罗山蟒张发现1座,不过后者墓道在北边,比较少见。墓主人有棺椁,并有殉人。但墓的规模和殉人数量都不如前两种大型墓。传出“司母戊”鼎的墓即属此类。 商代晚期为数众多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大小之别。大者如妇好墓,葬具有棺有椁,下有腰坑,两壁有龛,墓中殉16人,且随葬大批铜、玉及骨、石、牙器等。稍小者虽也棺椁俱备,但殉人多不超过10人,一般随葬铜礼器10余件,此外还有兵器、陶器、玉器等。小墓为数最多,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以木棺为葬具,有腰坑,有的有壁龛,以陶器和少量货贝为随葬品,无殉人,基本上不放铜礼器,有的甚至无随葬品。各地商代遗址中还有一些墓圹很窄或无圹的人骨架,多无葬具和随葬品,有的留有捆绑痕迹,有的身首异处或有斩割痕迹。此外,在居址附近常常有儿童墓葬,多以陶器作葬具,无随葬品,也没有专门的墓地。 殷墟18号墓随葬品放置情况 随葬品商代小型墓葬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早期墓有鼎、豆、盆、罐、瓮、盘、觚、爵、□、角等;中期墓则多用鬲、□、簋、盆、罐、瓮等。早中期墓的陶器多为实用器。晚期墓有鬲、豆、罐、盂、簋、盘、觚、爵等,大多为明器。大、中型墓使用青铜器随葬。不过至今未发现早、中期的大型墓。早期的中型墓均被盗掘,已知青铜礼器仅爵一种,其他有戈、戚和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等(见彩图兽面铜牌饰、铜爵)。中期墓中青铜礼器有鼎、鬲、□、□、觚、爵、尊、盘等,盘龙城遗址的墓中,还出土了□、□、卣。此外还随葬有刀、锛、凿、斧、矛、戈、钺、镞等。中期墓铜礼器的表面多有兽面纹、夔纹、龟纹和圆圈纹、弦纹等装饰纹样。晚期的大、中型墓出土青铜器器类更多。礼器除中期已有的外,还有瓿、方□、盂、斗、□等。妇好墓中还出有偶方□、三联□、□尊、四足觥、方尊、方壶、方□等(见彩图□尊、三联□、偶方□)。工具武器类有铲、刀、锛、凿、戈、矛、钺、镞等。此外还出现了3件或5件成编的铜铙以及弓形器、铜镜、匕。铜礼器的表面几乎都有装饰纹样,包括饕餮、夔、蝉、云雷、乳丁、蚕、蕉叶、四瓣花、圆涡等,有的还有2层或3层花纹。器表开始附加兽首装饰,有牛头、龙头、兽头、蛇等。有些铜器上有铭文,多1~4字,商末铜器有多至30字的,内容有族徽,父、祖名和作器原因等。 玉石器在商代贵族墓中也是常见的随葬品。早期墓中有钺、戈、柄形饰、璋等;中期墓中有璧、圭、璜等;晚期墓中则又有刀、豆、□、觯、瓿、□、磬等器具,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雕成人物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艺术品。此外,各地的商代墓葬中还出有骨器、象牙器、铅器、白陶、原始瓷器、漆器和货贝、金饰等。漆器见有豆、盘等。货贝使用较普遍,一般用一枚至数枚,放在死者的口或手中,但也有在墓中大堆存放的,如妇好墓即出土6800余枚。 在商代晚期,商王和贵族死后还用车马陪葬。车为木制的,均双轮独辕,前有衡,后有轴。车厢放在辕与轴相交处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栏杆,后面留有供乘车者上下的缺口。马多用两匹,埋放在车辕两侧的浅槽之中。车马之上往往有青铜的附件和饰物,用于车上的有□、轭饰,马饰具则有镳、当卢、节约等。有的车马还有玉、骨、蚌制的饰物。这种葬俗,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况。 中原以外的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大多与中原一致,但也有一些地方性特点。如山西石楼、保德等地出土的铃豆、铎形器、带铃觚、龙头觥、铃首剑、蛇首匕(见石楼铜器群),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臂钏、金耳环、金笄等,均为中原地区商墓所不见。 商墓反映的一些问题各地发现的商代墓葬,为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们揭示了商代早、中、晚3个时期的墓葬在形制、结构、葬具、葬俗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各自的特点,反映了商文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殉人的多少等,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礼制方面的问题。有学者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首先根据殷墟的墓葬材料,断定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这一结论已被越来越多的材料所证实。商墓中的大批随葬品,对研究商代铸铜、琢玉、制陶、牙雕、木工等工艺技术及商王国与各方国的关系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灰坑,考古学术语,是古代人类留下的遗迹之一,主要由废弃的水井、窖穴等形成。灰坑有可能是垃圾坑,也有可能是储物坑(或窖藏),有可能是祭祀坑,各种坑都有其成因。
  有灰坑,就说明这里曾经是人类长期生活居住的场所。所以在附近发现同时期的墓葬就很正常了。

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哪个位置

  春秋战国墓小型的陪葬品都放在墓室中。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则应看作是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 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车马坑以外,还有船坑,坑内埋船。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辉县的魏王墓,则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随州曾侯乙墓椁室庞大,分隔为4个部分,双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绘,十分精致。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编钟一架,共64件,编磬一架,共32件,显示了诸侯行礼作乐的大排场。青铜礼器中,有“升鼎”一组共9件;一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国君身份。下层贵族和上层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铜礼器的陶“礼器”随葬。在各地发掘的大量战国小型墓里,随葬品甚少,却都有着一组仿铜的陶器,如鼎、豆、壶之类。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瓮等日用品,而不是礼器,这可能是由于秦受礼制的影响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关中和中原地区的战国晚期小型墓中,出现了横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种体积庞大的空心砖筑椁室以代替木椁的。这种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在当时还很不普遍 ,但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商周以来的传统墓制发生了变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尸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尸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这可能是受黄河上游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种特殊葬俗的影响。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春秋时代的墓葬一般采用前殿后寝的格局,随葬品一般放在棺椁附近的耳室内。也有放在椁室中的。
  小型随葬品一般放在下列几处地点:
  1、棺椁内。棺材与椁板之间的小空间。经常有酒爵、瓶等物件出土。
  2、墓主人身侧。尸体下方、侧面往往会有腰坑,小型玉饰、钱币等往往在内。
  3、墓室中零散堆放:一般来说钱币、兵器较为多见。

汉墓陪葬品在哪个位置

  一般的陪葬品像瓷器用具会放置在主墓室旁边的两侧耳室里,而主人生平喜欢的东西则会放在棺内
  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