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被盗随葬品被追回专家分析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2 01: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如何判断墓葬是否被盗

  考古发掘中,墓葬被盗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一级的墓葬90%以上被盗过。考古中是很容易辨别墓葬是否被盗的,因为盗墓留下的痕迹都很明显。 殡葬新闻 举一个例子,上个世纪60年代发掘的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永泰公主墓,在发掘中发现该墓在古代就被盗掘,盗墓者从第六天井附近开凿盗洞,在盗洞发现了一具盗墓者的人骨架,旁边还有一个铁斧。其头骨则掉在了下方的甬道淤土中,头骨旁边散落了金、玉、鎏金饰品。从盗洞流下的雨水淤泥对墓内壁画造成严重的破坏。墓内随葬品除了被盗之外,多数被扰乱。 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情况十分清楚,有盗洞、盗墓者的遗骨、盗墓工具、墓内散乱的遗物。这些都是判断墓葬是否被盗的依据。 墓葬大多是埋于地下,要进入墓葬,必须挖土掘洞,盗墓者挖的洞就是“盗洞”。是否有盗洞,通过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地层学方法,即可判断。考古地层学上所称的“打破关系”,是指后来人对土层或遗迹单位的破坏的现象。没有人类活动的大地就像一张白纸,有人在上面活动,就会留下痕迹,就像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图案,经过一段时间,又有人在这个图案上画了另一个颜色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图案,但并没有把原先的图案都覆盖住,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图案哪个先画,哪个后画。后画图案一定在上面,并且一定破坏了先画图案的完整性。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一个地方早期的居民在地上挖一个墓葬,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以后,地表上已经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出这里是墓葬。这时候有人在这里生活,又在墓葬上挖了一个坑用作盖房子地基,或者又在这里挖了一个坑当作墓葬。又经过若干年,考古发掘时,根据早晚坑的土质、土色、结构关系,可以作出判断,哪个坑是最早的,哪个坑是晚期打破早期的墓葬的。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方法。 盗墓掘出的盗洞也是如此。早期盗墓者留下的盗洞,经过较长时间后,可能已经被填满,然而盗洞内的填土与墓葬原来的土质、土色不会相同,它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遗迹单位。而且它破坏了墓葬的整体结构,在考古发掘时容易分辨出来。年代较近的盗洞更容易分辨。极乐园公墓产权 盗洞的情况是,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或挖开墓道,进入墓葬;没有墓道的小墓洞,有直洞和斜洞两种,近来盗墓者还使用炸药直接炸出一个直通墓葬的洞穴,这样粗暴的进入痕迹就更加容易判断了。 此外,墓葬内的器物、遗骸的状况,也是墓葬是否被盗的佐证。盗墓者掠走自己需要的“宝贝”,往往会扰乱和破坏墓内其他文物,甚至会把墓主人的遗骨随处丢弃。在很多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都曾见到过这种被随意破坏的文物。比如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中的文物就遭到盗墓者的破坏。有时候,考古工作者还会在盗洞和墓葬中发现盗墓者自己使用过的遗留物,比如香烟盒、矿泉水瓶等。 墓葬对于考古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墓中的随葬品。墓葬的形制结构、葬式以及随葬品的摆放方式等,这些不具有市场价值的因素,却包含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墓葬时,要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除了注意随葬品之外,常常还要采集炭样、植物、土壤等标本,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历史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而盗墓者盗掘走了随葬品,并对墓主遗骸和不需要的随葬品发生扰动,造成文物和信息错乱与流失,给考古研究带来极大的困扰。即便是追回了被盗的文物,因为其出土地层和背景信息已经失去,研究价值也大大减少。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最终是要让公众共享,但是因为盗墓的原因,大家能够看到的文物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被盗的文物,不是被盗墓者据为己有,就是贩卖给其他人,或者流到了国外。而我们大家能够获得的古人生活、古代社会的知识,也大打折扣了。 极乐园公墓产权 这里不得不再谈到一个让人很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墓葬总是被盗墓者先发现以后考古学家才去发掘?人们甚至会因此怀疑考古学家的水平。其实考古学家的工作不是像盗墓者那样整天去找墓,而是做调查,发掘、测量、采样、绘图、分析、报告、研究,考古过程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在找墓上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
  十墓九空

曹操墓是真的吗

  历史学家认定是真的。
  
  考古人员找到了一些幸存的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此处的“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
  
  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这个墓里,发现石壁三个,圭一个。圭壁合一,是判断一个帝王陵墓等级级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这个圭是只有在皇帝陵墓里才能出现的。”负责挖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说。
  
  据介绍,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相吻合。
  
  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而对于曹操墓的地点,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说法,有漳河水底说,有许昌说,前几年还出现了曹操的墓葬在鹤壁发现的报道。而在这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最为流行,而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墓的确认,推翻了上面的所有说法,并最终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墓的位置,曹操的嗜好,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诸多问题争论不一,并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曹操墓葬的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记者获悉,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
  历史上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1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那里,谜团重重。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终解开了这一千古谜团,专家的主要依据是一块珍贵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记者两次来到发掘现场高穴村二号墓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地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了解了“曹操墓”的来龙去脉。曹操墓规格相当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砖石墓室,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最深处距地表16米,属于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长35米,宽9.6米,呈阶梯式内收。
  在这座墓里出土有金、银、铜器,陶器、兵器等,但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这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专家介绍,“魏武王”三个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这块写有“魏武王”的石牌确切的证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三具骨架,经专家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60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男性死亡年龄与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死亡年龄极为相符。
  
  曹操墓
  
  与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这一古墓为曹操墓的还有一块在1998年被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的一块鲁潜墓志,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另一部文献的记载,更具体地点出了西门豹祠与曹操墓的关系。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到相州邺县时说:“故邺城,县东五十步。”也就是说,唐代的邺县在故邺城(曹魏邺城,北周焚毁)西五十步的地方。这是个很短的距离,这就更显示西门豹祠的坐标意义了。漳河南距邺县三十里的地方应该在今安阳县的西北部。这可以根据唐代的碑刻和墓志铭来证明。在唐朝开元三年有《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开元七年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阳县西北的清凉山东侧的修定寺,说明邺县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达了今天的清凉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应该说安阳县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属于邺县的。
  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多位专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
  是真的,就前几天新闻还播出了关于曹操墓的真像,公布预计不久还将对曹操墓园展开天放性的展馆.
  是真的啊
  我看不一定是假的
  真的 我去看了!
  不要这么肯定啦~
  有时即使是用眼睛看到的也未必都是真的哦~
  

曹操生前曾做盗墓贼 死后没有设七十二疑冢

  曹操的墓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昨日,省文物局、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曹操高陵!据悉,墓内发现三具遗骸,其中一具疑为曹操遗骨。目前,该墓共发掘出器物250余件。
  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昨日10时,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历经1年零半个月的考古发掘,经多名专家细致考证,文物部门终于确认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发现】“魏武王”多件遗物出土
  “这绝对是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他这样评价本次考古的发掘成果。
  昨日10时许,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二楼,“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副局长孙英民以及多名考古专家出席发布会。此外,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带领安阳市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发布会。孙英民向外界郑重公布了本次考古发现。
  孙副局长介绍,该大墓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去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是怎样一座陵墓?孙副局长表示,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在考古发掘中,目前一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断定】六依据断定为曹操墓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我们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墓。”孙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孙英民阐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孙英民表示,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内情】墓内发现三具遗骸
  考古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会不会是曹操将其兵器赏赐给大臣,大臣去世时,将此物带到了自己的坟墓内?有记者提出了疑问:这个会不会是曹操大臣的坟墓?
  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表示,墓中发现了多个石牌,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而这些都是曹操生前贴身使用的东西,即使曹操将其赏赐给下属,也不可能将这么多自己常用的器物赏赐给同一个人。尤其是其中一个石制枕头,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赏赐给大臣的。
  墓中的男子年龄和身份,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鉴定过程当中,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是进行人骨骨龄鉴定的专家。据他介绍,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太好,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一名女子被鉴定为年轻女子。王博士表示,根据科学鉴定,这几具遗骸的骨质疏松程度较小,证明主人生前营养程度均比较高,这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意义】曹操墓发掘影响深远
  “曹操墓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表示,因为此前该墓已经被盗墓者“光临”多次,发掘的难度相当大,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墓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第二,曹操高陵墓的发现,让人们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掘,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中,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相关调查等。在曹操墓的周围,很有可能发现陪葬墓等。因此,文物部门在保护曹操墓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遗迹的保护,争取做到“发现一个点,保护一大片”。
  相关报道:
  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 组图 视频
  墓葬情况: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出土200多件文物(组图)
  组图:曹操高陵出土玉和玛瑙装饰品
  2位佳人陪葬曹操 盗墓贼“供”出墓地之谜
  专家揭秘:
  专家六依据认定曹操高陵 打破“72遗冢”说
  曹操墓发现意义重大 将揭开诸多历史疑云
  论坛热议:
  曹操陵墓谜团
  曹操生前曾做盗墓贼 死后没有设七十二疑冢
  有

秦始皇的地宫怎么到现在为止还没打开,是不忍还是没找到啊还是挖掘有困难

  秦始皇地宫之迷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也属于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主要是秦始皇陵具有太高的汞含量,而且现在技术不足以保护好陵墓出土的文物.而且据考察,秦始皇陵的汞含量一直没有变过,说明还没有被盗过!
  现今我们的发掘工作一般都是抢救性挖掘,也就是如果陵墓被盗才去挖掘,如果没被盗,还是让它们保持原样!
  找到了,但是挖掘有困难,据说是没有好的技术保护那些文物不受外界的腐蚀
  虽然已经证实了秦始皇地宫的存在,但中国表示30年内不挖掘,要给予保护。
  据说是因为没有找到墓穴具体的入口,也许根本没有入口,而强行挖掘会对墓穴造成不可预计的毁损。

马王堆出土了什么东东啊

  长沙马王堆汉墓之谜
  
  旅游者来到长沙,除了要登上岳麓山,一览周围景色之外,大都要去马王堆汉墓及其博物馆转上一遭,去看一看一号汉墓出土而不腐的古代女尸,以及三号墓室所展现的隆重场面。围绕着这两个古墓,有个值得探究的谜。
  古尸不腐的奥秘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在我国的考古界算得上惊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时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一位贵夫人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在刚刚发掘出来时,皮肤还有弹性。这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事实就是如此,那么,古人是采用何种办法,从而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
  经过分析、研究,人们似乎发现了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经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殓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或即是真空。
  其二,是人们在棺椁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这种夜体无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时特意注入的防腐剂,这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杀死随着尸体和随葬品入葬进附带的细菌。在我国古代的药物书中就有关于防腐剂的记载。但是,这种红色液体究竟是由哪些物质所构成,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其三,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此外,人们还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说起来也都不无道理。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棺葬中的红色液体究竟为何物,却无人能辨析出来,不知这一奇异的谜何时才能解开。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女尸 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 漆器 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帛画 主条目: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因为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马王堆帛书 主条目:马王堆帛书 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