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仍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7 15:00: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中国已经发掘的古墓地有哪些

  中国已经发掘的古墓有梁庄王墓,狮子山楚王陵,中山王刘胜墓等等。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荆门市和钟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共同对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有其独特的葬俗,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随葬品有金、银、玉、(珠)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计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一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
  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位于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这座楚王陵凿山为葬,结构奇特、工程浩大,凿石量高达5100立方米。墓中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漆等质地。该墓的发掘被评为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燕赵大地虽非秦汉帝陵之区,但两汉分封王陵墓却很多,其中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仍以当时少有的凿山造墓的形式以及随葬的金缕玉衣等稀世文物在中国古代陵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在县西北山脚下有一片丘陵地带,这里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俗称陵山。陵山高200多米,由三个连绵的山峰组成,主峰居中,山顶较为平坦,左右两峰遥相对峙,似人工双阙,天造地设,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就坐落在主峰的东坡上。
  发掘的墓地太多啦,着实说不清具体数字。
  秦始皇陵和武则天陵国家都不允许发掘,所以也说不上有什么新发现。

广富林考古现场的问题

  一般正在发掘的考古现场是不允许闲杂人等进入的,这样会影响考古发掘的进展速度,除非是考古专业人士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才有可能进入考古现场提供辅助性服务的。
  看看这个资料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499.html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能进现场看的.
  但是上海文化频道有直播,你可以在电视里看.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
  1999年至2001年,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同时发现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一说是汉代屏风,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第三次发掘中,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于1号区域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称“广富林遗存”,后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广富林遗址遗存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古文化现象,除广富林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应以独立命名外,其他的则应归类于已经命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广富林遗存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
  第四次考古发掘时间是2008年3月至7月,发掘面积六千平方米。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残件,表明松江广富林地区礼制规格之高,非同寻常。同时,又发现了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进一步显示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古价值。2008年在广富林遗址最北端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等,湖泊的沿岸发现了大约1000平方米的大量木桩。从出土的许多陶器碎片推断,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状况。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广富林文化遗址还发现了稻壳和稻米,而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可能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肉食来源。发掘中首次发现的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的墓葬空白。 200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5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一是开掘面积8000平方米,探方近250方,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大面积地显现;二是遗址的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的叠压关系更为清晰;三是进一步揭示了广富林文化时期,当地先民的饮食、居住、墓葬等习俗;四是发现了部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五是广富林东周文化遗存有重大发现。
  此次大规模考古的具体地点是在广富林遗址的最北端,在那里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湖泊的沿岸发现大量木桩,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木桩应该是当时的渔业捕捞设施和沿湖泊的住宅。而在生活区发现的一条壕沟内,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这是良渚人丢弃的生活垃圾。从而推断,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地带也在附近。故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之状况。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在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这些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当时尚未形成村子,而是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墙体已经倒塌于生活面上。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先民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便于生活。倒塌的墙体为红色,可以断定该建筑是因火烧而倒塌。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这类地面式房屋的墙高在0.9米以上。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以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
  此次考古,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稻壳和稻米,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以往,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米已被发现,此次发掘出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稻壳和稻米,数量较多,形态完整,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史和农业经济形态的珍贵材料。而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广富林文化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
  发掘中还首次发现了8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皆在2米左右,宽约0.8米。其中35号墓发现有随葬品,数量较多的随葬品被放置在主人腿部左侧。随葬品中有煮饭用的鼎、收割用的石镰,但比生活、生产实用器物的体积要小,且制作较粗糙,由此鉴定为冥器。广富林文化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而一穴为特别的曲肢葬。墓穴主人头向右侧,双手半举至头部,双膝弯曲,这些现象与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包括此次发掘出土的此穴在内,上海地区共出现了三穴曲肢葬。一穴发现于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经考证为陪葬;另一穴发现自马桥文化遗址,骨架作双手作捆绑于背后状,明显为犯规处死。那么,这具广富林文化的曲肢葬主人,他是否死于非命呢?由于墓穴非常小,仅容一人弯曲安置,此人的双手高举至头,有被强制性放入迹象,因此,此人很可能是因犯规而被处死。
  2008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广富林遗址还发现东周、汉代及宋元时期大量遗存。遗址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重要文物,如东周时期的水井、龟甲、青铜鼎残件、青铜削、原始瓷器等。此次考古发现的东周水井形制很特别,井圈以未经加工的石块盘筑而成,石料概取之于附近的辰山。井底还铺设有木板。我国自古有“因井为市”之说。因此,东周水井的发现,印证了广富林在当时已经形成市井。493号灰坑中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和十余片龟甲。龟甲,在古代用于占卜,始见于中原商王朝,西周、东周时期有延续。被发现的十余片龟甲中,一片龟甲的腹部有钻痕。说明这些龟甲是当时的占卜工具。在奴隶社会时期,占卜活动是在贵族阶层流行。这些龟甲全部出土于方形大坑,此坑的位置很可能是当时聚落中用于祭祀的场所。青铜鼎残器的发现也尤为重要,因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广富林发现的这块青铜器残片,是春秋铜鼎口沿,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鱼鳞纹图案,表明它是一件青铜礼器的残片。由于是被发掘出来的残片,所以进一步证明这件青铜礼器为原地使用,这就等于提高了该遗址的等级。此件青铜礼器的残片,也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广富林东周时期重要遗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地在东周时期曾经是吴国东境的一处有相当等级和规模的聚落,这里曾经居住着东周时期的贵族阶层。
  2008年的考古成果加上前几年的考古和调查资料表明,广富林东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面积约0.8至0.9平方公里。即南至华东政法学院;北至规划中的银河路一带;东至陈子龙墓附近;西至沈泾塘以西。因此,广富林东周时期文化遗址的保护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划定。

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 可能藏其遗骨

  曹操高陵航拍照片
  曹操高陵前室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更多墓葬图片)
  组图: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
  视频:河南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确极可能为曹操高陵
  中广网北京12月27日消息(记者张庶卓) 通州极乐园 通州极乐园公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0时52分报道,河南省文物局刚刚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英民宣布重大考古发现,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记者采访文物界的专家,汉、魏考古专家学者等,他们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由此产生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认定解决了很多历史悬案。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编者注: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
  《三国演义》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曹操真墓究竟位于何处?南水北调的文物发掘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更多人的好奇又一次被点燃。安阳市文物部门的勘探人员正在对曹魏后赵墓周围进行勘探。
  1
  如今的漳河已经不见当年的滔滔东流,黯淡了的刀光剑影也已成为过眼云烟,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曹操真墓究竟位于何处?种种迹象与曹操真墓相似的河南安阳固岸曹魏后赵墓地,由于南水北调的文物发掘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更多人的好奇再一次被点燃。
  
  近年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
  
  基本上可以认定其大致范围是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或附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从这里流出河南,伴随对曹操墓之谜的探访,《郑州晚报》独家责任隆重推出的“南水北调河南文物探访苦旅”也将走完最后一站。
  
  七十二疑冢之谜
  
  11月24日上午,暖暖的冬日,我们出安阳市区在安丰乡一个路口换乘三轮车,西行3公里左右,三轮车师傅说:“到了,这就是考古的那个地方固岸村。”
  
  一眼望去,这里与普通的农村没什么区别,惟一能吸引我们好奇心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曹魏时期的古墓,数量难以完全统计。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是,这里与在古书中生性多疑的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死后可能安葬于此。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曹操对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附近)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曹操以性格多疑著称,更兼善用谋略,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玄乎一点,似乎符合情理。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到底在何处?
  
  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曹操墓何在却成了个谜。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所谓的“七十二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并进行了一些抢救性发掘,疑冢之谜揭开了:这些大冢与曹操没有任何瓜葛,而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郭胜强副教授介绍说:“在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一是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境内)设七十二疑冢;二是在漳河河底设了机关暗道;三是在许昌城外;四是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可经过调查,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一千多年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古今无数人的遐想和兴趣。郭胜强说,曹操的墓地在学术界已经被基本上界定在安丰乡的范围内,这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不从墓地上过,还不好说,毕竟,墓地的具体地址还没能确定。我们所关心的是将要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否将这个千年之谜解开。
  
  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遗令》中说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可是西门豹祠的位置在哪里?如今的西门豹祠历经多次重修,旧址已经找不到了。
  
  .

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多少件随葬品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境内,临浏阳河,为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利苍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经发掘,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和极具科学、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众多随葬品,成为197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世界重要的考古发现而闻名。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二大部分。墓址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时期之楚国君王马殷及其家族墓葬,故名“马王堆”。大土堆东、西方向各突起一个土冢,二冢相距二十多米,顶部均平圆而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之为“马鞍堆”。出土文物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女尸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漆器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帛画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汉初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们认为这幅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马王堆帛书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

马王堆出土了什么东东啊

  长沙马王堆汉墓之谜
  
  旅游者来到长沙,除了要登上岳麓山,一览周围景色之外,大都要去马王堆汉墓及其博物馆转上一遭,去看一看一号汉墓出土而不腐的古代女尸,以及三号墓室所展现的隆重场面。围绕着这两个古墓,有个值得探究的谜。
  古尸不腐的奥秘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在我国的考古界算得上惊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时隔2000多年,墓室的女主人――一位贵夫人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在刚刚发掘出来时,皮肤还有弹性。这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事实就是如此,那么,古人是采用何种办法,从而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
  经过分析、研究,人们似乎发现了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经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殓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或即是真空。
  其二,是人们在棺椁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这种夜体无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时特意注入的防腐剂,这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杀死随着尸体和随葬品入葬进附带的细菌。在我国古代的药物书中就有关于防腐剂的记载。但是,这种红色液体究竟是由哪些物质所构成,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其三,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此外,人们还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说起来也都不无道理。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棺葬中的红色液体究竟为何物,却无人能辨析出来,不知这一奇异的谜何时才能解开。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历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期历史考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了世界。出土时,一号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历经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发现时,曾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没及时收集气体,不知具体成份,成了千年女湿尸仍保存完好的难解之谜。 女尸 从最早发掘的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左右,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此后将此类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尸体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计的游客。 漆器 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帛画 主条目: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一号墓内棺覆盖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画,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因为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习俗招魂仪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马王堆帛书 主条目:马王堆帛书 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