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随葬品主要组合种类

作者:极乐园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5 00: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西周中晚期,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
  
  春秋早期,由于王权的衰落和旧有礼制束缚的影响,青铜器的器形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意,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
  
  
  五、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势装饰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铭的铭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势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骑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艺的发展,青铜铸造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的反映出这种趋势。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些主要类型

  夏、商、西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现在对古青铜器的分类仍然大至按照中国历史年表的次序来排列,即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隋唐。隋唐以后,青铜器作为一个大类已经为铁器及各类其他手工制品和陶瓷所取代,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青铜器造型 炊食器主要有:
  
  炊器 鼎、鬲、甗。
  
  鼎为实足,鬲为袋足,鬲上置甑,便是甗,用于蒸煮食物。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等。
  
  簋的造型特点是圆腹、侈口、圈足,有两个装饰性较强的双耳,整体造型左右对称,端庄、稳重。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其制造目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用器。西周以后,簋受到特殊重视,一些著名重器如利簋、天亡簋(朕簋)等铭文都涉及西周建国初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后期到东周,在簋的造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衍化出盨、簠、敦、豆等新的器类,使器物组合出现了丰富的变化。盨的器身为横置的椭圆形,其流行期很短。簠是长方形,盖、身相合,外观有的四端成锐角,有的截去尖角成八角形影像,其造型外观所产生的方硬、凌厉的视觉效果在青铜器造型中是罕有的。敦上下体扣合呈浑圆形。
  
  豆是盛酢菜、肉酱(菹醢)的器物。器体如盘状,下有称作“校”的长柄。作为最尊贵的青铜礼器,用鼎的大小多少代表着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到周代形成列鼎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直接体现。
  
  酒器 商代和西周前期,酒类器皿在青铜器中占比重最大,有些器物的造型代表着这一时代最高的艺术水平。青铜酒器的造型系列主要有:
  
  饮酒器:觚、爵、觯、角
  
  温酒器:斝
  
  盛酒器:尊、罍、瓿、壶、卣、盉、鸟兽尊、兕觥、方彝
  
  挹酒器:勺(斗)
  
  从外观看,酒器造型主要有三足器与圈足器两种类型,这与它们的使用功能不同直接有关。三足器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贮酒器下加圈足则是为了保持重心的稳定。
  
  饮酒器的爵与觚是酒器的两种基本样式,它们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改进,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富有典范意义的造型样式。
  
  爵的器身作长圆或方形,前有流,后有尾,口沿上有一对立柱,体侧有作为把手的鋬,下部有三足。一些成功的作品,其作者精心设计了流与尾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将双柱加粗加高,位置后移,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稳定,器腹下的三足有力地撑开,使整个器物有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
  
  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类。角与爵形式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角的前后都是尖尾形,没有立柱,有的有盖,外观比爵更轻盈。
  
  斝是大型温酒器,平口,无流与尾,但保留着双柱。
  
  觚在酒器中是数量最多的饮器,其造型特征为喇叭形口,下与器腹通连。腹下的圈足敞开,与器口形成相对接的两个圆锥体,造型修长,优美,在酒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尊,与觚的造型手法类似,而体量巨大,有方尊与圆尊两种,商、周青铜尊中有不少非常杰出的作品。
  
  罍与尊配合使用,都是大型盛酒器,造型相近,罍为了贮酒,不使酒挥发,口部为歛口并加盖。器腹很深,有两耳和面鼻,以便于系绳、扛抬,也有方、圆之不同。此外,还有瓿,形似圆罍而形体较矮,宽肩。
  
  盛酒器还有壶、卣等,皆为圈足器,也都有方、圆两种基本形式。壶的造型特点是束颈、鼓腹,颈两侧有耳,有的口上有盖。壶也是盛水器,其流行时间很长,造型变化丰富,各时期都留下一些精美的代表作,并对后世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卣用于盛用黑黍香草酿制的酒,主体部分如壶,有一个提梁,通常被称作提梁卣,卣的造型也十分丰富。
  
  归入酒器系列的还有方彝、兕觥、鸟兽尊等。方彝形体如房屋,盖子有如五脊屋顶,其上有一个捉手。兕觥有鋬和圈足,盖子多做成立体的虎、象、鸟等动物形象,兕觥和鸟兽尊的造型都渊源于原始社会的鸟兽形陶器,在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酒类礼器。它们通常被作为古代雕塑作品的一部分而受到特别的重视。
  
  水器 水器主要有供沃盥之用的盘、匜,和盛水用的盂、鉴、、缶等。缶,也用于盛酒。盘与匜共用于起居活动场合。盘,一般为圆形,浅腹,有双耳,下为圈足或三足。盘底多以龙、鱼、龟等水族动物为饰。盘在青铜器中也居于重要位置,如西周时代的墙盘,逨盘等都是琢有长篇铭文的重器。匜形如瓢状,前有流,后有鋬,下有足,也有不加足的,取其轻便实用。
  
  盂和鉴多为大器。盂,深腹,有两耳,圈足,造型庄严、瑰丽。鉴,大口、深腹、有耳。大鉴可用于沐浴。有的用于盛冰,以防食物腐烂,称为冰鉴。
  
  乐器 古代乐器至周代而大备,青铜乐器主要是钟类打击乐器,依性能、造型、使用方法之不同,有铙、钲、铎、钟、镈等。周代中期以后,编钟流行,由三枚一套发展到数十枚。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编钟共64枚。编钟音域宽广,音质良好,可以演奏复杂的多声部乐曲。
  
  由作为三代青铜器之总称的“钟鼎”一词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钟一类器物的特殊重视。商代有一些形体巨大的铙,是口部朝上敲击的。钟的造型在首先服从于发音功能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外观的审美效果。很多作品在纽和舞的部位铸出精美、生动的鸟兽形象。有的在钲和鼓部刻出长篇铭文,赋予庄重的纪念性质。
  
  商代还铸造过模皮木腔鼓的铜鼓。已知的两件,一件出土于湖北崇阳,一件在日本。
  
  在少数民族地区,春秋以后流行的青铜乐器有铜鼓和錞于。
  
  兵器 兵器造型主要服从于实战的需要,但在长期不断发展、改进、定型化的过程中,也自然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审美表现,例如,造型的对称、轻捷,流线形的刃部轮廓等,对其他工艺设计也有启迪作用。
  
  青铜兵器主要有格斗用的戈、矛、戟、殳、铍、钺、戚、刀、剑等,远射用的箭镞、弩机和甲胄等防护装具。其中有一些为诸侯,将帅专用的戈、剑等,常有特殊的艺术加工。钺在诸兵器中居于受尊崇地位,商代发现于殷墟、益都等贵族大墓的钺饰有虎噬人、镂空兽面等形象,是贵族军事权势的象征。
  
  还有一些铜镶玉的兵器,华贵非凡,是专门作仪仗之用而非实战兵器。
  
  此外还有青铜工具、农具、车马器、度量衡器、玺印、符节、货币等。其中玺印、车马器和日用器物中的铜镜、带钩、灯具、器物支架等,在东周以后有突出的发展,有的作品在设计意匠和制作工艺上代表了这一时代青铜器艺术的高水平。

夏商西周青铜器的种类

  青铜器的种类
  
  
  
  1.“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有垂环,变化较多。
  
  2.“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流行于商代早期到春秋晚期。
  
  3.“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晚期到春秋中期。
  
  4.“觯”(音质)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5.“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6. “爵”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圜底、三尖足、前有流、后有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至于长流和尾的造型,主要在使其平衡,又对称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反映了匠师的巧思。
  
  7.“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8.“矛” 刺兵,用于刺杀。矛头由身、骹两部分组成。流行于商到秦时期。
  
  9.“斝”(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流行于商到西周早期。
  
  10.“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11.“鬲”(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春秋中期后十分盛行。
  
  12.“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等多种形状。流行于商代,到汉代以后都有。
  
  13.“铙”(音挠) 乐器。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锤敲击。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使用。
  
  14.“盉”(音禾)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盘之间有链相连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时期。
  
  15. “盘”是一种水器。形制较小的盘也用于盛水洗手,大型的盘则可用来洗浴。一般是浅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16. “戈” 勾兵,由戈头、木或竹柲,柲冒和铜鐏四部分组成。有直内戈,曲内戈等几种形式。流行于夏到战国时期。
  
  17.“刀” 作为兵器, 或作为工具。流行于商早期或西周中期。
  
  18.“兕觥”(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由流和鋬,盖做成兽头或象头形。流行于商晚到西周早期。
  
  19.“钺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有长柄。流行于夏商周三代.
  
  20.“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21.“匜” (音仪)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22. “圃盨”铜簋体圆深腹,双兽耳,方口唇,圈是,颈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凸兽首,左右均饰兽面纹,足饰兽面纹。
  
  23.“铎”(音夺)铎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音。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4. “豆” 成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5.“玺印” 秦代时皇帝印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汉代又称“章”和印信。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佳证。
  
  26. “炉” 焚香用的。上有盖,下有底座,盖上常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动物。
  
  27.“镜” 照面用的。一般作圆形,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大多铸有钮和纹饰。除圆镜外也有方形镜、菱边镜、葵边镜或带柄手镜等。
  
  28.“鼓” 用于占战争指挥进退或用于宴飨乐舞中。有横置的两面鼓,也有筒状,底中空形的。历史较早,商周时期始用。
  
  29.“胄”(音宙)作战时代的盔,又称兜鏊。圆帽形,左右和后部向下伸展,胄顶有插缨饰的管。流行于商到战国时期。
  
  30. “剑” 属于短兵器,可手持和佩戴。有身和茎两部分组成。流行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31. “缶”(音否)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缶。流行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
  
  32.“盨”(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初期消失。
  
  34.“钟” 祭祀时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中等几种形式.流行于西周东周时期。
  1.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2.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 3.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 4.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极乐园公墓价格、补史的作用。

西周帝王陪葬规格,要详细的,急!急!急!

  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觯、尊、卣、壶、蓥、盘、匜等。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铜礼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同商代晚期没有多大差别,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长安普渡村发现的穆王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有3枚一套的编钟。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壶、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随葬陶器的组合与器形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铜礼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锥状,器物也往往两两成对。此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对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对五柱形器。这一地区的墓中通常随葬较多的原始瓷器,器类、器形变化也较多。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中虽也有随葬原始瓷器的,但数量很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装饰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饰以及鱼、龙、鸟、兽等动物雕像,还有玛瑙、琉璃串珠等饰物。在琉璃河等地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没,仅存痕迹,可以复原器形的有豆、通州极乐园觚、俎、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