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随葬品都是陶或玉吧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2 21:00: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关于新石器时代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
  1.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发明了陶器
  3.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
  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的地方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时,单独列出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则把这个阶段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
  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 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见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
  中国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 。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古代陪葬品都是本时代的玉器或者古物吗

  理论上都应是本时期的东西,但也有例外,考古上就出现过应本人喜爱收藏而把前朝的东西一起陪葬的情况.因此陪葬器都只可能是本朝或前朝的东西,如果出现在后几朝的东西,那这墓一般就是被盗过了哦
  b死後有玉器等陪葬物,

在我国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

  D河姆渡氏族(与半坡人处于新石器时代)。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新石器时期有什么彩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新石器时期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 ,早在 82 0 0年前 ,先民们就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有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彩陶
  在我们山东,距今为6千至4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也留下了大量的彩陶。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有慢轮修整和轮制,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
  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被丢弃。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所以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如今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在藏界尤为走俏,其价格竟遥遥领先于其它古玩门类,特别是半坡文化遗址中的任何一件,无论大小,也不管是壶是罐,价值都直追明清官窑瓷器。但因为目前国家允许流通的新石器时期彩陶数量很少,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因此,藏家在收藏时掌握一些相关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http://www.byonline.net/UploadFiles/20051118104251734.jpg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仰韶文化的彩陶,通过早期的半坡类型慢慢发展,历经庙底沟类型,形成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这一地方性分支 http://www.biyuntian.com/statechina/img/taoa009b.jpg
  http://ycedu.rcjy.com.cn/snwh/05-06shang/wsdg/wwmb/taoqi/0020/content0002/taoqi0040.jpg
  http://www.hzmsjx.com/Artzy/UploadFiles_5518/200603/20060322120742234.jpg
  倒闭啦
  没有GF了~~现在只有SF了!
  要玩的话只有去SF

石磬的起源及发展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最初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表明在远古时期,石磐曾被先民用于乐舞等娱乐。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通州极乐园、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或传:“磬,叔所造。”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先有劳动工具,而后成为乐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别是在
  罄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在实践中认识到不同的石头所发出的音响有异,终于发现了具有优美悦耳的音质与音色的石头,从而产生了把这些实用工具转换成审美乐器的内在动机。如禹州阎砦石磬,其外形一半有经过精心打磬而形成的较为明显的锋刃,另一半看上去则适于手握或捆绑,看上去和生产用的石犁差别不大,如果不是其上以供悬挂的悬孔昭示这是一件乐器,要想通过直觉将两者分辨出来似平还不太容易。即便在磬制乐器较为完备的商代,磬还多作鲸鱼头形状。 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磬在商周时期是一件重要的礼乐器,也是以打击乐为主体的雅乐重要组成部分。从选料来,目前所见的磬皆是以石岩制作而成的,其材料我分为硬度较高的砾岩,石岩、石灰岩等石料。从形制看,此时的石磬还未定型,形制多样且不规整。制作方法多以打制为主,少有琢磨,有的干脆以一块天灰的石头钻孔制成。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经测定,其发音分别为:永启↑降b2,永余c3,夭余↑降e3,可演奏简单的曲调。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石磬在龙山时代在许多地方同时出现,蕴含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政治色彩,石磬主要是作为部落酋长召集族人和指挥征战的特殊工具及舞乐的乐器。作为随葬品,它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在中国古时期的初期,为氏族联监酋长礼教和指挥族人的礼乐器。据《尚书·舜典》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磬不是统治者晏享的乐器,例如《墨子·非乐》云:“(夏)启乃遥溢,唐乐于野,欲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由此可知,石磬既是祭祀用器,也是指挥作战的特殊工具,是“王权”的象征。甲骨文中,“磬”字,其形象是一人站立作槌击悬石之状。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其字形上揭示磬的悬挂和演奏方式。《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石”。就是指石磬。就人类生产来说,人类最早的工具就是从制造石质工个开始的。始此,“击石拊石”当十分久远。《尔雅·释乐》:“大磬谓之馨”,郭璞注说:“罄形似犁棺,以玉石为之”。这里说大磬的前身即为犁馆(石犁)。事实上,石磬和生产工具的关生活费不仅仅局限于石犁,因为生产中所有的片形石器工具都可能穿挂起来敲击为乐。这种所谓的工具乐器跟后世趋于定型的磬比较起来,还只是磬乐的邹形。对磬乐器在三代已多有发现,有的磬身还刻绘非常精美的舞蹈纺样。这表明其时磬乐是和舞蹈密不可分的。另外,磬乐在宗周雅乐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诗经·商颂·那》中说到在“衍我烈祖”的祭祀中,既有“奏鼓简简”,又有“嚖嚖管声”,最后在“依依磬声”中才达到“既和且平”。磬乐是祭祀、大乡食等大型典仪不可或缺的声音,且有极强的等级意义。在三代,不仅没有专职的乐官,还没有专门的磬师。龙山文化时期的石磬都是以单件形式出现的。(学术界将这种没有成组成编的磬称之为特磬。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成编的磬乐(编曲磬)大约到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象陶寺的四座大墓,虽然有一、二百件随葬品随葬,但石磬却只有一件。其它诸如青海东都柳湾、五台阳白等地石磬,也莫不如此。另外,龙山文化时期的石磬,除几件采集品和石磬呸以外,皆出土随葬品较多的大墓,如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石磬的墓葬为木棺大墓,除有件石磬外,还有彩陶壶、罐、饕面罐、盆、鬲、尊、瓮、绿松石饰、凿刀、骨针、弗珠等几十件特品随葬。虽然整个柳湾遗址发掘墓葬近千座而出土石磬的仅此一例,足见磬乐非同一般。山西五台阳白石磬,据原发掘报告,出自灰坑H111近似椭圆形,该灰坑除1件石磬外,无任何其它所遗之物,坑内尸骨未经任何扰动。在该遗址出土的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枚与H111同时期的用于祭祀占卜的牛肩胛骨。卜骨是史前宗教祭礼常用之物,以占卜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在这一时期应该是客观存在较为盛行的。随葬的石磬除了具有打击乐器功能外,还有一种祀神供物的礼乐器性质。
  您好是:
  
  殸
  qìngㄑㄧㄥˋ
  ◎ 古同“磬”。
  
  笔画数:11,部首:殳,笔顺编号:12152133554

陪葬品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墓葬与三彩陶的随葬品,民俗学者研究人的一生,将其称为「生命礼俗」。自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死亡,形成一个「生命周期」(LifeCycle),每一个阶段都有仪礼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形成各种礼俗,出生有出生的礼俗,结婚有结婚的礼俗,死亡有丧葬礼俗,一切礼俗以丧葬最为隆重和盛大,并与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永生的,死亡不过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也就是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为了对死者的怀念与尊敬,以及为死者作到另一世界的准备。因此,人类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有了丧葬的习俗。考古学者在欧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塔人就有了为死者安葬的习俗,在死者旁边按置陪葬品,包括侍奉的食物和装饰品。继尼安德塔人之后的克罗马侬人,更在尸体旁边陪葬巨形的象牙。我国北平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尸体化石附近发现散布着赭石粉,地层被赭石的粉末染成红色,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丧葬习俗,山顶洞人可能已有死后的信仰,透过这种仪式,把死者送到死后的另一个新世界去。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由渔猎走向农牧,在这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意识,普遍地深信灵魂约存在。因此,对死者的埋葬也更加注重,并有一套丧葬的仪礼和习俗,一般以土葬为主,并以日用陶器陪葬,如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两百五十座仰韶文化的墓葬,这些墓葬的陪葬品甚丰,并有一定位量的摆设。台湾台东卑南遗址中出土了三、四千年的石板棺,棺内、棺外有完整的陶罐、玉玦、玉管、手环、石碎等为随葬品。自从进入历史时代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工艺技术的发达 ,对丧葬仪礼也特别重视,并制定规范。
  我国在夏代,考古学家从河南偃师二里的遗址,发现夏人陪葬品中有以陶制「成套礼器」陪葬;殷人尚鬼,更重视墓葬,尤其是王公贵族,以人畜殉葬,并筑棺廓,陪葬品极为丰富,如武丁配偶「妇好墓」中陪葬约有青铜器四百四十余件,玉石器近六百件、海贝器近七千件。到了周有「列鼎制度」的出现,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上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无鼎,只以日用陶器陪葬。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流行以木桶及陶俑陪葬。
  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