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李小孩随葬品有哪些

作者:极乐园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5 03: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故宫里的宝物简介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应该是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铸。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在民间转手多次,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毛公鼎内壁刻有500字的铭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之最。除了史料价值,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铜狗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这里的镇馆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诸多传世之宝,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铜狗。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咋一看还以为这只是一件精致的饰品,但仔细看才发现狗背上各有一个圆孔,而且狗的下颚也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这一件铜器是汉代的作品。青铜器后期很多作品多为酒器或装饰品,而这件作品成功的将两者合二为一。
  
  尽管青铜器早在夏代已经出现,对青铜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制作礼器的工艺在商代达到了青铜制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期间青铜器的形状及纹饰已脱离了对陶器的简单模仿,很多创新都体现了工匠们已深深理解了铜的特性。从细线浅浮雕到宽带深刻,再转换到深浅共现一器,以及铭文的从无到有都体现墓地风水了铸造技术的提升。促使这种艺术与技术提高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用青铜器随葬祭祖的要求。在这一时代,有社会地位的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所以青铜礼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哥窑瓷器
  
  白瓷婴儿枕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早期的青铜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头安阳一带,后期的则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东抵鲁苏,西至甘陕,南至两广,北至辽蒙,不同地区礼制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铜器风格各异,与中原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
  
  秘色青瓷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极乐园公墓价格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天青霞紫的钧窑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景德镇御窑厂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玉天鹅
  
  康熙御制
  
  玉佩
  
  母子戏
  
  玉器
  
  御用金碗
  
  玉白菜
  
  雍正年制
  
  玉白菜和肉
  hai xing
  都是重复的~~~~
  故宫的三件镇馆之宝
  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
  
  类别 毛公鼎
  
  年代 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
  作者 毛公
  内容 毛公鼎是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
  
  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铭文最多的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
  艺术性该铭文是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
  
  类别 东坡肉
  年代 清代
  作者
  内容 东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块,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它的底座都是纯金做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艺术性
  
  类别翠玉白菜
  年代
  作者
  内容 这棵翠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
  艺术性这棵翠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
  
  据介绍,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它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但是白菜叶片上停留两只虫又是作何用意呢?原来螽斯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应该是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铸。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在民间转手多次,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毛公鼎内壁刻有500字的铭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之最。除了史料价值,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铜狗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这里的镇馆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诸多传世之宝,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铜狗。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咋一看还以为这只是一件精致的饰品,但仔细看才发现狗背上各有一个圆孔,而且狗的下颚也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这一件铜器是汉代的作品。青铜器后期很多作品多为酒器或装饰品,而这件作品成功的将两者合二为一。
  
  尽管青铜器早在夏代已经出现,对青铜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制作礼器的工艺在商代达到了青铜制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期间青铜器的形状及纹饰已脱离了对陶器的简单模仿,很多创新都体现了工匠们已深深理解了铜的特性。从细线浅浮雕到宽带深刻,再转换到深浅共现一器,以及铭文的从无到有都体现了铸造技术的提升。促使这种艺术与技术提高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用青铜器随葬祭祖的要求。在这一时代,有社会地位的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所以青铜礼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哥窑瓷器
  
  白瓷婴儿枕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早期的青铜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头安阳一带,后期的则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东抵鲁苏,西至甘陕,南至两广,北至辽蒙,不同地区礼制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铜器风格各异,与中原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
  
  秘色青瓷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天青霞紫的钧窑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景德镇御窑厂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玉天鹅
  
  康熙御制
  
  玉佩
  
  母子戏
  
  玉器
  
  御用金碗

清东陵的宝物

  乾隆和慈禧都是清史上的显赫人物,不言而喻,两墓中的随葬珠宝一定是车载斗量。既然两墓皆被盗掘一空,那么孙殿英及手下官兵的所得一定十分丰富。关于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的殉葬品究竟有多少,如今故宫保存的内务府档案及其他资料有记载,尤其是慈禧墓记载比较详细。慈禧地宫的随葬品分生前和死后两类,《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册中,记载了从光绪五年三月二十五日(1879年4月16日)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1908年11月8日)慈禧生前在地宫中安放的宝物,计有金花扁镯、红碧瑶豆、金镶执壶、金佛、珊瑚佛头塔等150余件(各件宝物上的正珠、东珠、米珠络缨达数千颗)。 至于慈禧死后入殓时的宝物就更为奢侈,据内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嗣长子李成武写的《爱月轩笔记》,对此有详细记载:“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后,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众人置后,方将陀罗金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枣等宝物共大小200件。身后左旁置玉藕一只,上有荷叶、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珠网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这里所说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枣均不是瓜果实物,而是以翡翠、玉石等制作,尤以西瓜制作称绝,瓜为绿玉皮紫玉瓤,中间切开,瓜子为黑色。 至于慈禧地宫宝物的价值,《爱月轩笔记》中也有说明,金丝绵褥制价为8.4万两白银;绣佛串珠薄褥制价2.2万两;翡翠荷叶估值85万两;陀罗经被铺珠820颗,估值16万两;后身串珠袍褂估价120万两;身旁金佛每尊重8两,玉佛每尊重6两,翡翠佛每尊重6两,红宝石佛每尊重3两5钱,各27尊,共108尊,约值62万两;翡翠西瓜2枚,约值220万两,翡翠甜瓜4枚,约值60万两;玉藕约值100万两;红珊瑚树约值53万两;价值最高的是慈禧头上戴的那顶珠冠,上面一颗4两重的大珠系外国人进贡,价值1000万两,总价约1005万两。另外,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约500粒,小珠约6000粒,估值22.8万两。 从清内务府的《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册和李成武的《爱月轩笔记》所载,可见慈禧墓的随葬品之巨,价值之连城。关于乾隆裕陵中的宝物,因无详细记载可查,仅能根据发现的赃物及孙殿英部盗墓时所用的车辆之多来推算了。早在盗陵之前,孙殿英就曾以“体谅地方疾苦,不忍就地筹粮”为名,向遵化县征调大车30辆,可想而知这30辆大车要装多少宝物。 另外,从截获和上交的盗陵赃物也可看出。孙殿英、谭温江等盗掘东陵后急于想销赃,四处活动国内外有关人士。谭温江等人潜入北平(今北京),暗中委托古玩商黄百川代销珍宝,被卫戍司令部截获。8月4日,青岛警察厅侦探队在大港码头缉获孙殿英部逃兵张岐厚等三人,查获其携带的宝珠36颗。据张交待,其还在天津卖了10颗,得币1200元,这46颗宝珠是在慈禧地宫捡到的。一个士兵尚且能拥有46颗宝珠,那连、营、团、旅、师、军长所得的宝物就可想而知了。8月14日,天津警备司令部又在海关查获企图外运的东陵文物,计有35箱,内有大明漆长桌1张、金漆团扇及瓦麒麟、瓦佛仙、瓦猎人、瓦魁星、描龙彩油漆器、陶器等,系由某古董商委托通运公司由北平运到天津,预备出口,运往法国,所报价值2.2万元。与此同时,在遵化截获所谓国民政府内务部接收大员宋汝梅企图携带的铜质佛像24尊,以及乾隆所书用拓印条幅10块。在东陵案发两个多月后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上交东陵文物中,有金镶镯、红宝石、蓝宝石、碧玺、汉玉环、翡翠、红珊瑚龙头、花珊瑚豆、玛瑙双口鼻烟壶、白玉鼻烟壶等300余件。由此可见孙殿英部所盗宝物之巨。
  请问,现在这些宝物,在中国哪个博物馆里存放最多,台湾博物馆里存放的翡翠白菜,东坡肉,都是清东陵的宝贝吗?
  不清楚了
  有金镶镯、红宝石、蓝宝石、碧玺、汉玉环、翡翠、红珊瑚龙头、花珊瑚豆、玛瑙双口鼻烟壶、白玉鼻烟壶等300余件。

石景山干尸龙袍之谜的官方解释是什么

  官方解释:黄拙吾(干尸)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在清朝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四爪蟒袍”。黄拙吾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持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藉。
  2006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处工地,正在繁忙施工。挖掘机在三四米深的地下刨开一些白黑相间的泥土之后,挖出了一具完整的棺材。
  因为棺材封闭完好,所以工人使用了挖掘机铲臂才将其破坏性地打开。棺中赫然躺着一具男性尸体。尸体尚未腐烂,穿着清代的官服官帽。工人们不仅没有恐惧,反而哄抢了随葬财物。随后,他们又把尸体和剩余随葬品用木片重新装殓并再次埋入土中。
  第二天,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在工地发现了破碎的棺盖。棺盖上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忄出吾黄公之灵柩”(注:“忄出”,音同黜,下文以“黜”代此字)。
  这十五个字表明文物已遭损坏。他马上联系了石景山考古研究所的贾卫平。贾卫平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并将清代男尸再次挖出。
  贾卫平在清理剩余随葬物品时发现:这具男尸内身穿着绣有金龙的衣物,很像是龙袍。他感到此墓非同一般,需要向上级汇报。他联系了北京博物馆的王馆长,说明了墓葬的情况。
  不久,纺织品考古专家王亚蓉奉命赶到现场。王亚蓉则由此主导了尸体保护以及随葬纺织品修复的工作。尸体的衣物被剥离后,被风干为干尸,存放于石景山区宦官博物馆一间恒温恒湿的房间里。
  2009年8月20日,保存完好、风干后的尸体和修复后的龙袍首次对外展出。北京、干尸、龙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媒体轰动性报道,并形象地称干尸为“龙袍干尸”。这就是“龙袍干尸”称谓的由来。
  扩展资料
  
  奇特之处
  干尸外套是清代一品官员的朝服,里面穿着一套上下两截的皇帝的礼服,上衣下裳,并且陪葬还另外有一件龙袍。这显然与棺头所写身份不符。按照棺头所写:中宪大夫,相当于四品文官,官服应该绣有鸳鸯补子。但干尸外面穿的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的图案,这是一品武官才有的官服。
  不可思议的是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干尸的发式与清规“剃发令”不符,别说在朝为官了,即使当平民百姓随时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龙袍干尸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一具清代干尸。此人下葬棺椁的棺头上所载为: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由此可确定,干尸的身份为清康熙时期的“中宪大夫黄拙吾”。
  
  令人奇怪的是,按照清代官服制度,此人不过是四品文官,却身穿只有亲王以上才有资格穿的四爪蟒袍和五爪龙袍。
  
  另外,清代发式为前面坤发,后面辫子,而干尸的这种“发髻”发式与清规“剃发令”不符。
  
  经过专家考证,终于复原了石景山干尸的身世谜团:黄拙吾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在清朝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四爪蟒袍”。黄拙吾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持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藉。
  本人浅见,此人可能是明朝末年的末位皇子
  原因是:
  1时间:此人死时是康熙年间,五十来岁,这和明末皇子的年龄还是相符的《就像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朱慈焕年岁也差不多吧》
  2头发:此人死时的头发是明朝发饰,而且在死之前曾经剃发,而死后有梳成明朝发饰,摆明了和清朝不同路。在清朝“留头不留发”的法令中委曲求全,先剃发,死后留发。或许和当时许多人一样,表示“不忘故国”。
  3龙袍:如果他真是明朝皇子,这龙袍也就好解释了,逃出宫时带走的。本来就是皇族,或许还存有皇帝梦,死后穿一件龙袍,陪葬一件龙袍就不足为奇了。
  4名字:正如CCTV10的那位专家所说,“拙”的意思是忧心,忧心忡忡,你想,一个落魄的皇子,整天被通缉,一旦被抓,就是死罪,在国而不能复国,在家而不能回家,他能不忧心吗。“拙吾”就是:忧心忡忡的我.而且他姓黄,这就值得思考了,就像“皇太子秘史”里的朱三太子,就改名叫:王之明,反着念,就是“明之王”。所以,这个“黄”,是不是,就是同音的“皇”呢?
  5官职:本人的理解是,如果他有做皇帝的念想,有复国的念想,他会不会也做过清朝的官,想以此步步为营,发展自己的势力。然而做的好,而被清朝皇帝所嘉奖,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当他死后,由家人把龙袍之类的违禁物穿在身上<当然,如果他真是崇祯皇子,他们也不会认为是违禁物》,同时死后把官职写在棺材上,也是一种掩饰,谁也不可能把清朝的一位官员的棺材打开,看看里面的死人是不是穿的龙袍吧.
  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的那件一品武官服,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是想像人们说明,他能文能武嘛?
  以上是本人的浅见,仅供娱乐。
  一定是 韦小宝
  按清代官制,中宪大夫为四品文官,但尸体上所穿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的图案,这是一品武官所穿。文物专家表示,初步推断该墓葬形成于清康熙时期,但因为灵柩字样与所穿朝服不符,这位官员的身份目前还是一个谜团,这具身高1.73米的男性尸体,盘着明朝的发髻,穿着清朝的衣服,躺在写有四品官衔的棺材里,身穿一品武官的朝服,这一系列的矛盾至今没有得到解释。
  这些谜团至今都没有结论
  你去问干尸 只有他自己比较清楚

这些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吗

  这有争议,二个博物馆都有,但大多数说台北的是假的,北京的是真的。

随葬品有哪些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然而“人死如灯灭”的事实,对人们意识的渐变是明显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为黄土,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人们称这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冥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的,另一类是象征物。实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盘碗、衣帽、被褥、床桌、车马、书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宝盆和摇钱树。摇钱树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树是铜制的,植于陶质的的座上。铜树枝叶上铸有神话传说人物和吉祥图像,枝上挂有铜钱,树下还有用竹竿打钱的小人。后世的摇钱树多以木、锡箔纸等制成,形似树木。聚宝盆是在一个基座止竖立一个椭圆形的盆,装饰华丽。
  摇钱树有用不完的钱,聚宝盆有使不完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对于死者来说是最好的物品。现代,农村、城镇送葬的明器追赶潮流,花样翻新,有彩电、冰箱、收录机、摩托车等。有的还为死者准备了城市户口本、医疗证、工作证,让死者在另一世界里农转非、工转干,享受相应待遇。
  又称殉葬品,通常人们会把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是殉葬品的基本由来。如:逝者生前穿过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