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训随葬品陈列哪里

作者:极乐园小编    发布时间:2022-04-03 00: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宋墓陪葬品放在哪里

有的在头上 有的在脚下 铜钱 瓦罐 偶有铜镜 应为规格很低

李静训墓的介绍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于1957年发掘,墓主人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隋代大业四年(608)离世时年仅9岁,家世显赫,曾祖父是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李贤。李静训墓中,石椁石棺雕制精美,随葬大量金银玉器和瓷器、玻璃器等。其中有一条镶嵌珍珠和鸡血石、雕大角鹿的青金石的金项链,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项链中最为精美的一件。1还有一对镶珠金手镯和两枚金戒指以及金质发饰、衣饰,手指上都戴着银指甲套。这些饰物把她浑身上下装扮得珠光宝气,灿烂辉煌,正如其墓志铭上所说:“戒珠共明并曜,意花与香佩俱芬。” 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意外的发现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静训墓。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该墓墓室为长方形竖井坑,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土坑作为墓室,墓室深度可达2.9米。在墓室的南边有一斜坡型墓道,长6.85米。盛放墓主人的石棺就在此墓室中。石棺之上便是墓葬的填土,夯土的夯层致密。 清理夯土后,除棺前的墓志铭外,墓室正通州极乐园公墓中放置着一个造型逼真的殿堂式的石棺。 轻轻打开棺板,眼前出现一块早已残朽的丝麻织品,长约70厘米宽26厘米~35厘米,厚约3厘米。这件丝麻织品应当是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被子。轻轻揭去丝麻织品,散乱的人骨和随葬品便出现了。数量繁多的陶俑,镶嵌玉石的项链,结构精巧的手镯,形式多样的日用器具,洁白晶莹的刑窑瓷器,来自波斯的金银器皿……琳琅满目,宛如微缩的人间繁华。

李静训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啊

根据以上的分析调查,没有明确说明李静训的具体死因。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宫廷皇室的人物的死亡都是保密的,就是现在也是这样。只能猜测。 一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普通百姓的孩子,也许是饥饿或者生病或者战乱,但是她不是普通孩子是宫廷里的贵族是,皇帝的外孙女。608年隋末,动荡,皇室内争,但还不至于直接牵涉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为皇后宠幸,这就是为人做文章的诱饵,所以她的不幸也是必然的。 不管怎么死亡,她的死应该归结为政治斗争。哪怕是天花,也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上斌下贝)、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殡葬新闻(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李静训殁死的 殁死的 ]开者即死——九岁小女孩李静训墓葬一、城里发现了墓葬 1957年,神州大地又一次掀起了基本建设的高潮。古都西安也不例外,明代的城墙早已容不下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迅速向四周延伸着。施工人员在距离唐长安城西墙内约一公里的梁家庄附近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残长50住⒖?2米的 夯土台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闻讯赶到工地,怀疑它是一座建筑物的遗址。据当地居民反映,这里原来地势很高,历年取土挖掉了很多。 与此同时,一份资料呈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基建施工单位在工程进行中,为了解地质情况进行过钻探,在夯土台基下探得了与台基所用纯净黄土完全不同的五花土,有一探洞遇到坚硬的石质物更是无法下探。这一资料引起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的极大重视:夯土台基下必有新情况,有可能是墓葬。如果确实是墓葬,那么是什么时代的,假如是汉代或汉代以前还在情理之中,那时这一带是在城外,如果是隋唐时期的又如何解释呢?那可是在城内呵!不论如何,按照考古发掘的规矩,一切结论只能产生在考古发掘结束之后。 发掘开始后,仅仅下挖0. 60米,一座规整的墓葬就展现在人们眼前,那些五花土就是墓葬内的填土。这是座构筑规整的长方形竖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近地表处长6.05米、宽5.1米;向下逐渐内收,至墓 底部长5.5米、宽4.7米,深度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为斜坡式,长6.85米,宽度1.85米--1.60米。这类墓葬形制在考古学上称作为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 进一步清理填土后,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志石和志盖合放在石椁的南侧。前文所提到的探铲遇到的石质物就是墓志。那一铲恰巧打在了志盖的正中。将一方好端端的志盖打裂成4块,所幸志石完好无损。墓志的发现为解开城里出现墓葬之谜,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墓主究竟是谁呢? 二、一个九岁的小女孩 墓志盖上阳刻篆书“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九字,志石为方形,长宽均近40厘米,志文楷书,计370字,志文虽短,但解开了两个使人迷惑不解的疑团。 一是,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陇西成纪人。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阝)、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上斌下贝)、皇后 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大业四年(608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二是,为什么葬在城内。 墓志中记载,李静训死后,当年十二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道场之内。下葬后“即于坟上构造重阁,遥追宝塔,欲(上髟下方)(上髟下弗)于花童;永藏金地,庶留连于法子”。这段志文清楚地揭示了李静训的葬仪是不同寻常的。 “京兆”是指隋代首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大兴城以正中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县,西属长安县,“休祥里”(唐称坊)位于大兴城内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与隋唐长安城的勘查实测位置相符。所谓“万善道场”即万善尼寺。 唐韦述《西京新记》、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均有记载:休祥坊东南隅万善尼寺。注曰:本在故城中(汉长安城),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置。开皇二年(582年)度周氏皇后嫔御己下千余人为尼以处之。开皇三年由故城迁至新都大兴城休祥里。不难理解万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座皇家尼寺。因此,李静训童年夭殇,埋于皇家尼寺之中是合乎礼制的,以示恩宠。 并且在坟上构造重阁,巨大的夯土台基就是构造重阁的遗迹,可惜早已毁塌,难觅当时的雄伟丰姿了。综上所述可知,李静训生前倍受皇太后的娇宠,夭殇后埋于距皇城不远的万善尼寺,以慰皇太后思念之情。坟上构造重阁,日日超度,以祈永生。 三、“开者即死” 清理填土后,一具石椁展现在眼前,石椁由17块青灰色岩石板拼成,通长2.63米、宽1.1米、高1.61米。石板厚0.14-0.18米,椁壁石板与椁底以榫卯相接,比较坚固。椁盖由四块石板依次顺放,盖的四边略宽出椁壁。这四块石宕?br>部分都已断裂,其中南端的一块上面中部刻有“开者即死”四字。李静训墓的制作者,企图以此四字保墓永固。 去除石椁盖板和四壁后,便露出一具雕刻精致的石棺和放置在石棺盖上和四周的随葬器物。石棺的外观制作成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式建筑,长1.92米、宽1.89米、通高1.22米。整个石棺仅用8块石板构成,石材都经反复打磨,表面十分 平整,而且还进行了精雕细刻,是件高水平的石刻艺术品。 棺盖由一块整石雕刻成九脊殿堂式屋顶(亦称歇山顶)。山花甚小,垂脊甚长。正脊的中央置一火珠,正脊两端的东西两边有平直垂脊,南北两端又有角檐垂脊,屋瓦都是浮雕出的筒瓦,屋檐刻有莲花纹的圆瓦当。无独有偶的是在棺盖东坡正面的筒瓦上也刻有一行“开者即死”字样。它的字体,雕刻技法等均与椁盖上的刻字相同,应出同一人之手。 棺身四壁用六块石板构成,四角转角处是曲尺形整石。各石板之间的接缝处用铁细腰相扣,使之十分坚固。棺西壁刻出三间殿堂的正面,当心间的中央为关闭着的板门两扇,每扇上刻上门钉5路,每路5钉,但中央近门缝处的一枚门钉为铺首所替代,所以每扇门仅有24钉。门的两侧有门框柱,上有门额,下有门槛。框、额、槛上都刻有忍冬纹。在门框柱和屋柱之间各刻一侍女相对而立。侍女髡髻呈三叠状,是隋代妇女的典型式样,服饰也同样。门的东西两侧各刻有一扇直棂窗,直棂九根,窗框四周刻与框、额、槛相同的忍冬纹,窗槛下有槛墙,阴刻精美的龙凤纹。在窗框柱和屋柱之间的壁上刻有莲花、宝瓶、忍冬等纹样,使整个壁面装饰得更加富丽多彩。 棺身的南端朝向墓道,其形制与西壁正面大门相似。在门框柱与屋柱之间的墙面上,各刻男侍一人,头戴梁冠、宽袖长袍,拱手而立,一人身后有佩剑,另一人执笏板,似为一文一武。石棺的北壁和南壁相似,东壁与西壁类同,唯墓地风水有不同处是这两面均未刻大门。棺底部以一块长2.18米、宽1.04米、厚0.16米的整石构成,打磨平整而未施纹饰。 在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文献中常见所谓葬事特加优厚)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作为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当属于特加优厚。 应该是殁死的

西周墓葬随葬品位置

身上的饰品在身上,大件的东西一般都在二层台上!也就是墓室上方头部上面约五六十公分高的土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