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冯桥村清代随葬品

作者:殡葬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13 10:59:01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阅读人数:

上海市丰贤区拓林镇冯桥村邮编查询

  上海市丰贤区拓林镇冯桥村邮编查询http://m.huoche.net/tools/youbian/ 上海市, 奉贤区 .邮编,201400,上海市辖区奉贤区拓林镇冯桥村邮编01424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上海有哪些古建筑哪里比较多,七宝外还有别的地方吗

  上海古建筑以松江、嘉定等县和南市区较多,宝塔市区仅保存一座,古桥主要分布在松江、青浦县,古文化遗址多分布在松江、青浦、金山等县。
  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Shanghai Guchengqiang He Dajing Ge) 位于南市区大境路257号(近人民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御倭寇,筑上海县城墙。明万历年间,在城墙西北废箭台上建关帝庙,东首附设月老祠。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为三层高阁,朱楹曲槛,甚为壮观。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东首建石坊,题额"大千胜境",由石级可登庙殿,故此庙遂名大境关帝殿,又称大境道观。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火,旋由住持朱锦涛募资重建。咸丰十年驻西兵,复毁。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易额"大境"。民国36年(1947年)经过大修,三层,殿前有戏台(俗称万年台)一座,画栋雕梁,构造别致,是上海稀有的古建筑物,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Jiading Kongmiao) 又名文庙、庙学或学宫,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183号。东至横沥,南至汇龙潭,北至塔城路,占地1.8公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始建,后经扩、修70余次,1991年重塑孔子及"七十二贤"像,置于大成殿,现有建筑:大成殿、明伦堂、藏书楼、东西碑廊、石刻及名宦、乡贤祠、泮池和三桥、棂星门。前有三牌坊、学殿街、汇龙潭、应奎山;东有宾兴桥、文昌阁、魁星阁;内有一批古银杏、古柏、古枫杨,1980年被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间楼(Jiujian Lou) 在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二层各九间,故称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意大利人郭居静受徐光启之邀来沪传教,即寓此。该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为该区仅存的明代宅第,屡经修葺,现上下各7间,为居民住宅,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楼(Yunjian Di-1 Lou) 在松江县松江镇中山东路松江第二中学门口。始建于宋代,元末毁于火灾,后重建五楹谯楼。清兵南下时,楼毁于大火。顺治初年,在旧基上重建鼓楼三楹,高16米左右,雄伟壮观,甲于一郡,清道光年间称今名。1950年在大风中倒坍,现仅存楼基残墙,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隐楼(Shuyin Lou) 上海市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住宅,位于南市区天灯弄77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陆锡熊建,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前后共有五进,计有房屋70余间,四周有12米高的风火墙,屋宇雕刻的艺术水平高超,尤以门楼砖雕最为工致,门枋上雕有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人物马匹,姿态各异,犹如一幅展开的手卷,字碑两侧兜肚,右侧是穆王朝见西王母图,左侧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楼前东、西二侧厅与北房之间,各有一块砖雕屏风,东侧雕三星祝寿,西侧雕八仙游山,这两幅都是镂空立体雕刻,栩栩如生,是中国砖雕珍品,屋楼挂匾额"书隐楼"(今废),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Wenmiao Dachengdian) 位于惠南镇南汇县中学内,文庙即孔庙,大成殿为文庙正殿,内奉孔子神位,故名。原为南汇县学宫的一部分,初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咸丰年间被焚。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朱门琉瓦,重檐翅角,殿前是仪门,外有石牌坊2座,四周围有花墙。为南汇县景点之一。
  兰瑞堂(Lanrui Tang) 在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原在包家桥东堍,1984年迁移今址。始建于明代,清初曾为江西巡抚朱春住宅,部分柱子与梁枋用楠木制成,故俗称“楠木厅”,厅堂设为朱舜水纪念堂。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Xuegong)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鳌山路西首,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文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县学,宣德元年(1426年)改为学宫,因沙洲屡坍,随县治多次迁建,今学宫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代曾10次重修。殿堂厅祠,建筑工艺精湛,有泮池、登云桥、棂星门、尊经阁、崇圣祠等,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桥佛阁月城(Nanqiao Foge Yuecheng) 位于奉贤县南桥镇人民北路,占地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原名文昌阁,俗名佛阁。元时建,下筑月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昌阁毁,独存月城。同治五年(1866年)募捐重建,并重新修缮月城,同治十一年春重建斗姥阁,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塔(Wanshou Ta) 俗称南门塔,位于青浦县青浦镇南门,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砖木结构,七级方形,光绪九年(1883年)失火,大部焚毁,现仅存塔身,195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塔(Longhua Ta) 位于徐汇区龙华镇龙华路南侧,吴越钱 (948~978年)建。塔身七级八角,高41.4米,砖木结构,飞檐高翘,檐角挂铜铃56只,195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塔(Xilin Ta) 又名崇恩塔,位于松江县松江镇中山中路西塔弄东侧,南宋咸淳年间建接待院,后改名西林禅寺,塔因寺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僧淳厚重建,更名圆应塔,后渐倾圮。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修,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高46.5米,塔壁夹墙中砌有砖梯,塔身除顶层木结构平座及腰檐是明代建筑外,大部系宋代原物,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塔(Huayan Ta) 又名权隐塔,位于金山县松隐镇北0.5公里,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德然和尚建松隐庵,明正统年间赐额松隐禅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寺内建宝塔,顶藏血书华严经81卷,故名。另据汪德馨(塔院记)载,其士大夫与里之父老子弟输金钱,仿浮象教,岿然建瓴级于南门之外,……工竣而奉以嘉名,谓之万寿……砖木结构,七级方形,196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圣教寺塔(Xingshengjiaosi Ta) 俗称方塔,位于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建于北宋熙宁、元 年间(1068~1093年),名吉云宝塔,后因塔在原兴圣教寺内而改称今名。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留存宋代斗拱117朵和宋代佛像壁画,1974年大修,发现镇塔地宫文物,出土汉白玉石匣一只,四周雕有龙虎图案,内有铜佛像、舍利珠、银盒和唐、宋钱币等,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塔(Li Ta) 位于松江县李塔汇镇,相传唐太宗之子李明任苏州刺史时建,原为礼佛之,初称礼塔,后里人为祭祀李明,称为李塔。砖木结构,七级四面,高约30米,塔壁有大小不同的砖雕佛像约200尊,今存塔体,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珠塔(Huzhu Ta) 位于松江县天马山镇天马山,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塔内藏有舍利珠,夜晚闪亮发光,名护珠塔,又名宝光塔、护珠宝光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烧去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平座亦残缺,塔身向南倾斜6°51p52P,中心位移2.27米,斜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斜而不倒,故俗称斜塔,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道者塔(Xiudaozhe Ta) 位于松江县佘山镇,西佘山东坡,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因修道者名"秀"参与筑塔,故名,又称月影塔。七级八面,每级方向依次转换成45度,196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塔(Qinglong 殡葬新闻 Ta) 位于青浦县白鹤镇青龙村,唐长庆元年(821年)在隆福寺内建塔,初名隆福寺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吉云禅寺,塔又名吉云禅寺塔。因地处青龙镇,习称青龙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华塔(Fahua Ta) 俗名金沙塔,雅名文笔峰,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州桥南堍。塔身四面七级,砖木结构,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旁有法华庵,以庵名塔。"金沙"之名有二说:一说塔基入地数尺有黄沙层,故名;一说歌颂清代重修法华塔,犹如"圣恩金沙永远流传,因名,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泖塔(Mao Ta) 位于青浦县沈巷镇东南泖河中小洲上,唐乾符年间(874~879年),福田寺僧如海建,因泖河得名。其时泖河广阔,塔上置灯为航行标识,南宋景定年间改名福田寺,又称长水塔,砖木结构,五级方形,具有唐代建筑风格,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仓桥(Dacang Qiao)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跨松江市河,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原名永丰桥。7因位于西仓附近,又名西仓桥,因桥南有松江府漕运仓一大仓,故又称大仓桥。五孔石拱桥,拱圈铺青石,桥面铺花岗石,跨度约50米,宽3米,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Wan,an Qiao) 又名万安亭桥,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北市梢,跨秀州塘,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弧形单孔石桥,桥长29米,宽2.6米,跨径9.8米,195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桥(Yunjian Di-1 Qiao) 俗称跨塘桥,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西端,跨古浦塘,始建于宋代,名安就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9年)桥毁,在旧址重建石桥,为当时松江(别称云间)最大一座桥,桥顶东边栏石下刻有"云间第一桥"五字。三孔拱形大石桥,拱圈用青石,桥面、石阶、栏杆用花岗石,长49.3米,宽3米,高约8米,古朴壮观,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带桥(Shoudai Qiao) 俗称油车桥,位于金山县吕巷镇,跨吕巷塘,建于宋代,单孔拱形石桥,长22.7米,宽3.2米,孔径7.5米,南北堍各有26级阶石,桥栏上有石狮8只、石墩4个,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祥桥(Yingxiang Qiao) 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南市梢,跨金泽塘,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5孔梁式石桥,长34.25米,宽2.14米,中孔跨径6.3米,二孔、三孔为5米、4.3米,197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放生桥(Fangsheng Qiao) 位于青浦县朱家角镇,跨淀浦河,明隆庆五年(1571年),朱家角慈门寺僧性潮募款始建。清乾隆末年,桥倾圮,嘉庆十七年(1812年)圆津禅院僧觉铭募款重建,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于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期,故名放生桥,桥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中孔、二孔、三孔径距分别为13米、8.8米和6.2米,桥上龙门石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象逼真,桥顶四周雕有迎客石狮,桥东建有碑亭,为上海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Wangxian Qiao)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31~1162年),为单孔平板石桥,桥面为武康石,石梁上刻有莲花纹图案,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桥,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Puji Qiao) 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南梢,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桥呈弧形单拱,长26.7米,宽2.75米,跨径10.5米,均用紫石砌成,故又称紫石桥,因桥旁有圣堂庵,俗称圣堂桥,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汇塘桥(Puhuitang Qiao) 又称七宝塘桥,位于闵行区七宝镇,跨蒲汇塘,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寿等募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三拱,主拱跨度11.2米、高度5.2米,副拱跨度5.6米、高度3米,桥长29米,面宽5.45米,两端各设石阶20级,两侧设石栏,196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Guangfu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佘山镇广富林村北,遗物分布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1959年发现,1961年、1979年两次发掘,采集与发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两层,出土生活、生产器具及玉器,为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马桥古文化遗址(Maqiao Guwenhua Yizhi) 位于闵行区马桥镇北竹港和俞塘汇合处西北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1966年两次发掘,出土石、玉、陶、骨、铜器等文物500余件,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陶文化的典型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4000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生息,为研究上海史和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南北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提供了实物材料和科学依据,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平原村古文化遗址(Pingyuan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西北约13公里处的平原村,因其在小机山东山麓,又名机山遗址,1959年发现,暴露的原始文化层,采集到的古代遗物,属于晚期印纹陶文化亭林类型,1979年先后两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共15件,经鉴定属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类型,最早的遗物距今约5000年,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Siqian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大盈镇寺前村,1966年发掘,遗存具有崧泽文化特点,对研究太湖流域发展史有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汤庙村古文化遗址(Tangmiao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汤庙村,1962年发现,分布面积约6.4万平方米,1980年对遗址试掘,有早、晚两期印纹陶文化遗存,晚期遗存中找到水井4口、墓葬4座,清理的墓葬中出土40余件陪葬物品,属崧泽文化,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刘夏古文化遗址(Liuxia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赵巷镇刘夏村,1972年发现,有商代和东周时代的遗存,对研究上海地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依据,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查山古文化遗址(Zhasha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金卫镇查山山麓,1977年发现,东南山坡上,第一层出土物为西周和商代遗存,第二层为马家浜文化堆积层,坡下耕地上,第一层出土物为唐宋陶瓷片,第二层为南北朝到唐宋时期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和早期印纹陶文化马桥类型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柘林古文化遗址(Zhe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奉贤县柘林镇冯桥村小学西的新开河两岸,沪杭公路以南约300处,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出土遗物有黑衣陶残器、夹沙陶丁字形鼎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 、柳叶形石镞等,为良渚文化遗存,对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和成陆年代有重要意义,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亭林古文化遗址(Ting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亭林镇西北部祝家港东岸,1966年发现,经多次发掘,第一层为东周和西周时代遗物,如灰陶三足盘、细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区西周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第四层出土物属早期印纹陶文化的马桥类型,第五层出土遗存为典型的良渚文化,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Luotuod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重固镇北庙村,1957年发现,遗存的年代在西周至战国晚期之间,1959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姚家圈古文化遗址(Yaojiaqua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姚家圈,1980年当地社员在田野翻地时,发现一口古井,从井的下层和附近新开河两岸断面上,采集到数十件新石器时代遗物,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纹陶等马桥类型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类型的各式夹沙陶残物,1985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Qijiad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山阳镇戚家墩,1935年发现,1963年、1964年两次发掘,第一地区在戚家墩,发掘出遗物和古井,属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第二地区在戚家墩西约600米的海滩上,出土遗物为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东周几何印纹陶遗存最多,是研究东南沿海地区东周时代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礼耕堂,对研究杭州湾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很大意义,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崧泽古文化遗址(Songze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赵巷镇崧泽村,1958年发现,1961年、1974年两次挖掘.出土大量遗迹和文物,对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和上海的古代史,提供重要实物材料,1962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Fuquansha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重固镇钱家泾福泉山附近,1962年发现,1979~1982年多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演变和上海发展史,提供重要依据,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老宝山城(Laoboshan Cheng) 又称宝山堡、宝镇堡、宝山所城,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东北2公里,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今高桥镇东筑清浦旱寨,永乐十年(1412年)在清浦旱寨东北十余里筑"宝山"。正统元年(1436年)更筑旱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置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于此,后城圯.万历五年(1577年)在"宝山"山侧筑新城,更名宝山千户所。万历十年潮决及城,后尽沦于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旧城北约三华里重建城,方广六十四亩有城门,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城内守备置倾圯,今遗迹有城隍庙和东侧南门.自雍正二年从嘉定县分出宝山县,县城设在吴淞口西侧的原吴淞江千户所城后,原宝山城,被称为"老宝山城",一称江东宝山,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嘉定有双塔,松江有方塔,川沙好像也有塔。
  朱家角,城隍庙。。。

从上海站到冯桥村怎么走

  1
  地铁1号线 → 地铁5号线 → 南嘉线 → 西卫线 约3小时10分钟 / 61.0公里
  上海站
  200米步行至 上海火车站
  
  15站
  乘坐 地铁1号线, 在 莘庄站 下车
  
  4站
  乘坐 地铁5号线, 在 北桥站 下车(2号口出)
  120米步行至 北桥镇站
  
  7站
  乘坐 南嘉线(或 莘南专线, 宝钱专线), 在 南桥汽车站 下车
  
  6站
  乘坐 西卫线, 在 海光站 下车
  210米步行至 冯桥村
  2
  地铁1号线 → 地铁8号线 → 世博41路 → 西卫线 约3小时10分钟 / 59.7公里
  上海站
  200米步行至 上海火车站
  
  3站
  乘坐 地铁1号线, 在 人民广场站 下车
  170米站内换乘 地铁8号线
  
  13站
  乘坐 地铁8号线, 在 航天博物馆站 下车(口出)
  100米步行至 8号线航天博物馆站
  
  1站
  乘坐 世博41路, 在 奉贤南桥汽车站 下车
  80米步行至 南桥汽车站
  
  6站
  乘坐 西卫线, 在 海光站 下车
  210米步行至 冯桥村
  3
  地铁1号线 → 莘海专线 → 西卫线 约3小时20分钟 / 61.5公里
  上海站
  200米步行至 上海火车站
  
  15站
  乘坐 地铁1号线, 在 莘庄站 下车(口出)
  30米步行至 莘庄地铁站
  
  13站
  乘坐 莘海专线, 在 柘林站 下车
  
  1站
  乘坐 西卫线, 在 海光站 下车
  210米步行至 冯桥村
  4
  地铁1号线 → 莘南专线 → 西卫线 约3小时20分钟 / 61.3公里
  上海站
  200米步行至 上海火车站
  
  15站
  乘坐 地铁1号线, 在 莘庄站 下车(口出)
  30米步行至 莘庄地铁站
  
  19站
  乘坐 莘南专线, 在 南桥汽车站 下车
  
  6站
  乘坐 西卫线, 在 海光站 下车
  210米步行至 冯桥村
  5
  地铁1号线 → 南梅线 → 西卫线 约3小时20分钟 / 63.7公里
  上海站
  200米步行至 上海火车站
  
  12站
  乘坐 地铁1号线, 在 锦江乐园站 下车(口出)
  320米步行至 梅陇汽车站
  
  1站
  乘坐 南梅线, 在 南桥汽车站 下车
  
  6站
  乘坐 西卫线, 在 海光站 下车
  210米步行至 冯桥村

清朝九品官死后的陪葬品有些什么

  在清朝官员六十致仕后除皇帝特旨恩赏外朝廷不再负担退休官员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官员朝廷就不再发放俸禄来。除皇帝恩宠阁老大臣去世后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陪葬外其他官员并没有具体的陪葬品。所以出现有的一品、二品大员墓葬只有陶罐、书籍,而有的六品、七品官员墓葬却有金银珠宝、翡翠珍珠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是官员家境贫富、自身节俭奢华、爱好决定的,没有具体的陪葬规格的。
  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陪葬与殉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等待活人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其中,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他们死后会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在清朝官员六十致仕后除皇帝特旨恩赏外朝廷不再负担退休官员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官员朝廷就不再发放俸禄来。除皇帝恩宠阁老大臣去世后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陪葬外其他官员并没有具体的陪葬品。所以出现有的一品、二品大员墓葬只有陶罐、书籍,而有的六品、七品官员墓葬却有金银珠宝、翡翠珍珠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是官员家境贫富、自身节俭奢华、爱好决定的,没有具体的陪葬规格的。
  1. 在清朝官员六十致仕后除皇帝特旨恩赏外朝廷不再负担退休官员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官员朝廷就不再发放俸禄来。除皇帝恩宠阁老大臣去世后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陪葬外其他官员并没有具体的陪葬品。所以出现有的一品、二品大员墓葬只有陶罐、书籍,而有的六品、七品官员墓葬却有金银珠宝、翡翠珍珠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是官员家境贫富、自身节俭奢华、爱好决定的,没有具体的陪葬规格的。
  在清朝官员六十致仕后除皇帝特旨恩赏外朝廷不再负担退休官员的养老问题,也就是说退休后的官员朝廷就不再发放俸禄来。除皇帝恩宠阁老大臣去世后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陪葬外其他官员并没有具体的陪葬品。所以出现有的一品、二品大员墓葬只有陶罐、书籍,而有的六品、七品官员墓葬却有金银珠宝、翡翠珍珠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这是官员家境贫富、自身节俭奢华、爱好决定的,没有具体的陪葬规格的。

清朝古墓有陪葬品特别的多,大部分都有什么

  有的,普通一些的,可能会有钱,瓷器之类的,各类工艺品啦等等,主人生前喜欢的物品, 大多都是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和死后享用的东西。像以下的,就是王公贵族奇珍异宝。
  
  慈溪夜明珠 ,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定东陵,随葬有大量的珍宝,包括闻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内。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后辗转流落到宋美龄手中,被当做鞋饰,随即不知去向。
  
  九龙宝剑,乾隆皇帝陪葬宝剑。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又当了4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死后这些奇珍异宝与之同埋裕陵的地下宫殿中。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放在他身边的一柄九龙宝剑。然而,这件国宝被军阀孙殿英盗出东陵后,颠沛流离,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之谜。
  
  荣宪公主墓,公主头戴赤金凤冠,身着珍珠团龙袍服。缀满宝石、珍珠的凤冠,佩以金丝点翠和形状各异赤金孔雀步摇,衬以“岁寒三友”和“喜葛登梅”等金碧辉煌的金簪,富丽堂皇,光彩照人。在众多雍容华贵的装饰品中,“众星捧月嵌猫宝石金钗”以金为托,珍珠作星,猫眼宝石嵌在正中,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最为引人注目。“珍珠团龙袍服”由十万余颗珍珠串乡成八团祥龙图案,四周间以祥云和海水江牙。绚丽多彩的花纹和纯洁高雅的珍珠,组成了这件珠光闪烁、世所罕见的袍服,向世人展示了荣宪公主生前的风采。
  
  青铜的灯台:常被制成灯奴的形状,双膝跪倒手托宝盏,亦是贵族墓中常见之物。
  空槽钺:具有滇国特色的古代武器。
  凸刃斧:具有滇国特色的古代武器。
  雀翎玉衣:金丝穿成的玉衣。
  
  例如有以下案子:
  
  “古墓传说” 5男子挖开村民家清代祖坟偷走陪葬品
  四川在线消息(省公宣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一次闲聊中,在资阳市安岳县李家镇水竹村附近承包鱼塘的冉某,听说水竹村有座古墓,里面有值钱的陪葬品,就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今年12月,冉某与4名盗墓同伙先后落网,被盗的陪葬品清代陶瓷枕头也被警方追回。目前5人已被刑事拘留。
  清代祖坟被人撬挖 墓地已有200余年历史
  5名盗墓人被刑拘 陪葬品清代陶瓷枕头被追回
  
  再有,2011年
  
  【解说】近日,在贵州遵义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座清朝古墓,精美的陪葬品让在场人员惊叹。
  10月19日上午,遵义县文物部门在龙坑镇桂花社区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一座清朝古墓。桂花社区总支书记穆文平告诉记者,由于曾经有人在附近耕地时捡到首饰等物品,所以他们肯定这是个古墓。
  【同期】遵义县龙坑镇桂花社区总支书记 穆文平:肯定是个古墓,因为在我们这曾经有同志耕地的时候捡到首饰、金银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就马上向我们政府文管处报告,请求他们来验证,到底这个墓,是怎样的墓。
  【解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墓外围是砖石结构,砖石上均烧制有“清故任母张恭人某某”等字样,内墓墓棺是木制结构。墓室呈东西向,墓主为女性,身长1.6米左右,骨骼保存完好,头戴金饰镶玉朱雀冠,脚垫镏金碧玉莲花台,胸前挂的佛珠等随葬品清晰可见。据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墓主生前应是官宦富有人家,从墓葬结构及砖石风格看,它应该属于清朝晚期。
  据专家介绍,这个古墓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在贵州实属罕见,这对研究晚清遵义的丧葬习俗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是黔北历史考据具有说服力的实物依据。
  (李敏、黄莉莎、李强 报道)
  ( 责任编辑:张月琳 )
  ( 2011年10月25日 13:20:38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
  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墓葬啊,有个清代官员墓的报道,你参考吧!
  
  2007年12月末,去年冬天里很普通的一天。随着开矿的爆炸声和推土机的轰鸣声,眼看着自己家的祖坟就在矿区的边缘,八步区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罗姓村民坐不住了,急忙自己动手进行迁坟。随着锄头、铁锨等工具的落下,几个陶罐、几枚玛瑙、几颗珠子等陪葬品进入了群众的眼中。“宝贝啊”,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这些罗姓村民开始找起了自己祖先的“宝贝”来……
  经过反复斟酌和思量,2008年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渭河寨几位罗姓村民代表把这些坛坛罐罐送到了市博物馆胡庆生馆长的手中。经过初步鉴定,村民送上的陪葬品中有2个清代石青青花瓷、2个药罐型坟坛、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1块道光年间墙砖。
  村民送来的出土文物让胡庆生眼前一亮,这些出土的文物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年代坐标和参照物,按照该墓墓志铭上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这些文物的大概时间,进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墙砖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瓷器是什么质地的……,以后再发现类似的文物就可以给它进行年代界定,一个个不会说话的文物就是当时社会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
  随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跟随前来送文物的村民赶往了文物出土地——仁义镇三联村渭河寨,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
  从罗姓村民和墓志铭内容了解到,墓主人罗超珍在清朝中期官至骑都尉登仕郎(从八品),也是渭河寨的始建者,卒于清道光初年。在罗超珍和他的后继者努力营建下,渭河寨成为不同于客家围屋、铺门庄园等建筑的另一种民居样式,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城市,四四方方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街道巷陌纵横交错如同棋盘格子。
  让人惊奇的是,渭河寨出现了一尊用来祭祀崇拜的石狗,石狗面目狰狞不怒而威,生动逼真、线条优美,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为我市境内首次发现。据了解,石狗崇拜在如今广东雷州潮州广西上思等地还有存在(以雷州一带为多),之前我市还从未发现过。
  据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石狗造型奇拙古怪,有具象类、抽象类、人格化类,又有文相武相之别,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究竟是仁义信都铺门一带自古以来的风俗还是后来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值得仔细研究。
  在村民找到的出土陪葬品中,青花瓷、坟坛、帽顶饰、帽额饰、墙砖等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胡庆生馆长告诉记者,这两件清代石青青花瓷色胎没有釉,外面青花是笔点画,用的料是国内石青青花料,底部有鸡心。青花瓷和药罐型坟坛在坟墓中是配合使用的,用来作乘谷子的容器,也就是人死后的“粮食仓库”。以往发现的清代墙砖比较薄一些,而且都打磨过,但这次墓中发现的砖却比较厚也没有任何打磨过的痕迹,究竟是人为所造成的还是清代不同时期墙砖规格就不一样,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3个清官帽顶饰(其中一件镏金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为我市首次发现。顶子是做官的代名词,清代官帽顶上装有铜、珊瑚、宝石制成的顶饰,分别代表不同的官阶,民间俗称顶子,谁取得了功名,便说谁有了顶子。顶饰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雕刻花纹,官员的品级不同,其上顶珠的颜色和材料也不同。至于为什么一个墓穴中有3个帽顶饰、3个玛瑙帽额饰,依然是个谜。
  肯定有啊,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不就是被军阀炸开了吗?里面的东西太多了。
  女性:金银首饰
  男性:书籍、弓或随身武器(估计保存希望不大)
  国的帝王,生前生活奢靡,死后亦不愿节俭,把陵墓修得比生前住的宫殿还要繁华.那么,众多帝王陵墓中,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判断,陪葬品最丰厚的应该是:秦陵,茂陵,乾陵. 中国帝王第一陵墓---秦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详细的关于秦始皇的陵墓的记栽:"天下徒送只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柠,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这个巨大的工程,动用七十万工匠,历时38年,耗费国家税赋三分之一才建成. 关于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秦陵的占地面积来看,其珍宝的价值和数量无法估量.<<汉书>>等史书也记载,"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一副棺椁,就这么值钱,那加上其他的文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的金字塔--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和兴平市之间的北原上,西距西安四十公里.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也就是说,茂陵从武帝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共历时53年.武帝把全国每年赋税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 另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今实测陵高46.5米,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记载相符. 后来还有文字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也就是说由于刘彻在位时间长,到他死时,陵内已没有空间放那些稀世珍宝了.其随葬物品丰厚成度可想而知. <<汉书 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从茂陵附近历年来发现的出土文物情况来看,可知其确实有相当多的稀世宝藏遗存. 最大的唐帝王陵墓--乾陵 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18座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合葬墓,葬着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 乾陵地宫中的陪葬品究竟怎么样呢?唐高宗临终有话,希望将生前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陪葬.传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即埋在乾陵中,而不是在被盗过的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内.还有人大胆断言,乾陵将是继秦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 乾陵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未被盗挖过.许多专家都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如此,目前不得而知.据<<唐会要>>记载,"乾陵之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