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对其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述
定义与别名:
十二生肖俑,又称“十二支神俑”或“十二辰”,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它们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材质与造型:
十二生肖俑的材质多样,包括陶质、铁质、石质、瓷质等,其中以陶质最为常见。造型上,它们有的表现为人俑带生肖,即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姿态上既有立姿也有坐姿,形态各异,生动传神。
二、历史渊源
起源与发展:
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时把12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为“十二生肖”。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开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了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也较多。
唐代规制:
唐代时期,符合一定条件的官员离世后,墓中需有“四神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的守护。这些俑在墓葬中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按照子午线顺序整齐排列,分别置于墓室四角,以鼠为始,以猪为终,顺时针方向布置,旨在轮流值班守护墓主。
三、文化意义
宗教与信仰:
十二生肖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仰意义。在唐代,人们信奉神灵,认为兽首人身即是十二生肖的神灵之像,因此这些俑可以厌胜避邪,为死者的来生祈吉。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
艺术与审美:
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出土实例
隋唐时期:
湖南湘阴隋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包括人身生肖俑及俑带生肖俑两种,其中俑带生肖俑最为珍贵,造型别致生动。
2012年广州动物园犀牛馆场发掘出土的隋代陶生肖俑包括鼠、牛、龙、马、羊、猴、鸡、狗等八种生肖。
宋代:
粤北紫金县出土的北宋石雕生肖俑和粤西海康县出土的宋代陶生肖俑均为立人俑,冠顶有生肖动物堆塑。
四川省大邑县出土的宋代陶十二生肖俑每个高30厘米,为禽兽首人身造型,陶器上绘制了红黄蓝的釉三彩。
唐代: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出土的唐代泥质红陶十二生肖俑按照子午线顺序整齐排列,生动展现了唐代十二生肖俑的制作工艺和摆放规制。
综上所述,作为随葬品的十二生肖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还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丧葬习俗和艺术审美。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